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蒙古在野狐嶺以少勝多大敗金人四十萬大軍後,金人就對蒙古人畏之如虎。
金宣宗繼位後,眼見蒙古勢大便遣使求和,鐵木真允之,為此這才引兵退至退駐魚兒泊。
不過金國上下早已畏懼蒙古人,金宣宗便宣佈南遷一事,中都留太子完顏守忠來監國,其餘文武大臣皆隨他一同南遷。
故而在鐵木真欲發兵滅金後,不到半月時間中都燕京城就被木華黎率軍攻佔,城破後太子完顏服毒自盡。
而昔日的金國都城則被木華黎劫掠一空,將其放火付之一炬,其之大火數月不熄。
隨著中都城的陷落,金國河北一帶便陷入了戰爭四起的境地。當地的漢人紛紛結社組軍自保,各擇“主人”。這些人亂世不僅想活命,也想趁機割據一方。
眼看事不可為,金宣宗自知已對河北、山東再無管轄之力,因此便索性大封爵位,以求換來對方暫且抵擋蒙古南下,而蒙古一方則也收穫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張柔等效忠。
為了抵擋蒙古南下,金國在東面固守山東,與河南互為犄角;在北面憑藉黃河天險嚴防死守,在西面則以潼關為據點派重兵駐守,全然放棄了山西,河北,遼東等地。
金國的防禦,倒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因為蒙古大軍南下滅金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和當年金國滅北宋一樣,向南強渡黃河直抵汴京;二是出兵關中,從關中向東攻克潼關,進入河南腹地。
而黃河天險可以引為天塹抵擋住蒙古鐵騎的南下,只需在各個渡口派駐守兵,收繳所有渡船,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抵抗住蒙古的攻勢,而潼關乃連同關中和河南的咽喉鎖鑰,對於蒙古人來說,潼關自然成了最理想的主攻方向。
只是為了防備蒙古南下,金人特地屯兵固守在了潼關。
……
潼關以水得名,據“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相傳潼關由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
其中曹操大戰馬超,就有“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
潼關依山傍水,北有黃河,南有秦嶺,西有禁溝、潼水,東有遠望溝,將黃河至秦嶺之間的交通完全阻斷,形成了天塹。
唯一繞過潼關的途徑,便是南塬。
而想要從南塬不是那麼簡單,古人曾有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通往南塬頂端的小路只有一條小路,名為“黃巷坂”。
從其名字中的巷字中,就大可想象出其具體形式了。
這條路寬僅數米,長約十五里,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算是蒙古人有心繞道,此地也絕不支援,為此南下的路只剩下攻破潼關和強渡黃河兩條路可以走。
潼關城樓上,身著甲冑的完顏洪烈則俯瞰下面強攻不成,再次敗退而去的蒙古大軍,眉頭這才有所舒展。
自從他在南朝得到嶽武穆所著的“武穆遺書”後,便快馬加鞭趕回金國,只是他還是慢了一步。
由於完顏洪烈南下時,金章宗突然病逝,金國大位自然便落在了榮王完顏洪熙身上。
完顏洪熙為金章宗三子,為人志大才疏,在他繼位後,重用權臣,這才導致了金國野狐嶺之敗,最後也身死在自己所重用的權臣手中。
待到完顏洪烈返回金國時,金國朝中大局已定,若他返回汴梁,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被圈禁至死。
好在完顏洪烈這多年來收買人心,倒也不是沒有用處,隨即便亮出身份憑藉手段掌控了一支北上援助潼關軍隊。
到了潼關城中又依仗身份和手段,直接奪了守城大將的權。
完顏洪烈可不似榮王完顏洪熙那般無能,心知若是抵擋不住蒙古南下,就算他爭下皇位,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終將不可持久。
而他若能在潼關下擊敗蒙古大軍,他日必定能挾大勝之勢班師回朝,倒是是否廢立新君也不過是他一句話而已。
“蒙古軍勢兇猛,切記不可懈怠!”
看了一眼遠處鳴金收兵的蒙古大營,完顏洪烈仍是不敢有絲毫大意,對著身旁身旁的將領待道。
“請王爺放心,這城頭我已經派人晝夜不歇在此值守!”
聽到完顏洪烈的交待,身旁的守將連忙拱手答道。
這位趙王爺是金國皇族中少有的異類,為人謙謹守禮,禮賢下士,足智多謀,精明能幹,在金國國內也是頗有賢名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