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尊是好人。”

過年回家的夏完惇,在對來訪的大舅哥錢熙、錢墨時,驕傲的大聲說道。

很小就訂親的夏完惇,跟兩個大舅哥感情很好,錢熙其實大他好幾歲,就比陳夏小一歲。

錢墨大他兩歲,可他偏偏跟錢熙最聊得來。

岳父錢彥林是嘉善著名的才子,為人正直高潔,家教極好,歷史上跟夏完惇一起就義,抗清而死。

看到喜愛的女婿如此推崇自己師尊,遲疑的說道:“橫山伯善舉老夫也欽佩他,可聽說他跟閹黨交好,有些不美啊。”

夏完惇一聽急了,紅著臉回答說:“岳父大人只知其一,師尊說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閹黨雖讓人不齒,可利用好了,未嘗不是一把利刃,不能因噎廢食。”

夏允彝瞪眼叱喝道:“放肆!怎麼跟你岳父說話的。”

夏完惇脖子一縮,小嘴撅起來輕聲說:“父親還罵我,自己跟師尊還是好友呢。”

夏允彝再瞪他一眼,回頭對錢彥林笑道:“讓德群兄見笑了,這孩子被致遠一家寵溺的,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說了。”

錢彥林笑著擺手道:“彝仲兄客氣了,不過說到橫山伯,為兄很好奇,他的身份實在讓人意外,偏偏你和臥子他們跟他交情極好,不知是何緣故。”

夏允彝笑道:“德群兄不熟悉致遠,有此想法是正常的,君子不重則不威,若從這點來看,致遠算不得君子,可偏偏其行事卻有君子之風,磊落大度,不平則鳴,常常於嬉笑怒罵間針砭時務,極有見地。”

夏完惇聽父親稱讚自己師傅,頓時滿臉的驕傲,讓人看了又好笑又好奇。

另一邊,橫山伯爵府裡,陳夏奮筆疾書,接連寫了十來封信,其中一封的收信人,正是徐光啟。

正月十五元宵節,收到他的信件,徐光啟沉思了良久後,站起來叫人:“準備馬車進宮。”

管家吃驚的遲疑道:“老爺,還沒開朝呢,這年還沒過完就進宮,是否不妥啊?”

“不!此事必須面聖,遲了不好。”

朱由校接到報告,說徐光啟求見,楞了一下自語說:“老閣老這是怎麼了,他可是很久沒出門了呀?”

被小太監攙扶著進來的徐光啟,顫巍巍還沒跪下,就被朱由校親自攙住道:“徐卿還是免禮,何事需要卿親自進宮,叫個人遞個訊息就是。”

徐光啟被扶著坐下,拱手肅穆道:“臣收到橫山伯的一封信,心急如焚,若是信中所言皆為真,那天下將無餓殍。”

“什麼!”

朱由校驚愕的看著他,滿眼的不可置信。

這幾年天災頻繁,沒了外患的大明,還是過得極為艱難,因為內患其實比外患更可怕。

任何一個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權的崩塌,主要原因都是內患引起的,外患只是推波助瀾罷了。

就拿被後人稱為最弱的兩宋來說,北宋末年,若是沒有方臘造反,宋軍就不會以疲憊之師北征。

不是疲憊之師,遼國的殘敗軍隊要戰勝宋軍很難,無法戰勝宋軍,女真人看不出宋軍的虛弱,也就不會生出南侵的念頭。

要知道當時的女真,剛開始完全沒有這念頭,完顏阿骨打又是個親近漢人文化的首領,曾經兩次阻止想要南侵的金國貴族。

也是他死後,金國才開始南侵,還是因為之前宋軍敗給、慘敗給他們的遼國殘軍,讓他們知道北宋虛弱不堪。

而南宋更慘,從建立那天起,就不斷的有人造反,一直到南宋滅亡,造反才停止。

整個南北宋,是歷史上造反最多的朝代,一共有四百多次,這讓兩宋疲於奔命,都是在征伐內患的過程中。

歐洲同樣也是,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奧斯曼帝國,都是在諸侯內亂中,被外敵找到機會滅亡的。

“橫山伯說他做過實驗,可以讓金薯高產到畝產百擔,還有,他說佛郎機國有兩種食物,一名馬鈴薯,一名玉米,都是高產的農作物,他已經讓人去南洋尋找了。”

徐光啟說著,從懷裡取出信件,朱由校接過去認真看起來,一邊看著,一邊激動的渾身都在微微抖著。

畝產百擔是什麼概念,大明的小麥和水稻,畝產能達到五六擔已經是豐年了,百擔的結果,就是天下無餓殍。

一樣多的耕地,養活後世十分之一的人,這在後世是輕而易舉的事,可在這時代,大部分的人都是半飢半飽狀態。

一日兩餐這是這時代通行的,連皇帝都不例外。

所謂金薯,正是這時代對紅薯的稱呼,萬曆晚期被福建商人偷偷帶回來,最開始只在福建部分地區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