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改造基本完成(第2/3頁)
章節報錯
想了想,蘇覺最終決定,靈泉的水還是應該往山下淌的。
淤積在山頂不是辦法,開河不說,溼氣也太重了。
造好水車以後,既能輕鬆取用,他也能順利的弄出灌溉系統。
沿著山路往下,蘇覺一頭扎入密林,尋找能夠奈水泡,千年不腐的樹。
小半個時辰後,他拖著樹幹回到了太瓊峰。
進入練氣九層,再加上步雲履,爬上爬下,對他來說已經顯得很輕鬆了。
鎢鐵短劍鋒利異常,很適合裁切木條,和休整木片。
這件中品法寶,在承擔了,殺雞,宰魚,砍樹,雕刻,剁兔,解豬,被御,等一系列責任後,又迴歸了老本行,背後的原因令人暖心。
水車最重要的,還是支架。
做出拱圓,然後在合適的撈位佈置好竹筒,保證出水順暢。
以蘇覺掌握的木工和建築技藝,造起來並不難。
榫卯結構耦合,蘇覺細心的,給每一塊需要連結的結構開槽。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
兩百塊泥磚,被蘇覺分批次放進窯裡燒。
搭建好的土灶,同樣用燒陶出來的杆子連線好。
在此期間,蘇覺用餘下的竹子,把灶房搭建好。
和竹屋不同,蘇覺做了前後貫通的設計,確保風能夠從一側吹進來,然後從另一側吹出去,帶走所有的菸灰,還有嗆人的味道。
灶臺上,一根碗口粗的毛竹,最終承擔了煙囪的作用。
算準需要澆灌的方向,蘇覺架好水車,把靈泉水往山下引。
這東西會隨著時間,自己沖刷出一條小溪來,無須過多的顧及。
石海原本是有一丈大,兩尺深。
但現在大半都淤塞了。
蘇覺一邊清著雜草淤泥,一邊開始把坍塌大殿的廢料,往北崖那邊的大坑裡扔。
反正落差超過二百丈,那邊都是石頭,不擺這些廢材料可惜了。
當然,這個工作十分漫長,坍塌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蘇覺不急著把他全部搬空,不然太瓊峰上,很可能會瞬間長滿荒草。
靈泉的滋潤力太強了,石海邊的青草,不到十天,就長得和他小腿一樣高了。
除草過後,整個石海里面都是渾水,被清水衝著,並不難迅速相融,順著蘇覺挖出來溝,往山下流去。
儘可能挑選,比較光滑平整的石頭。
蘇覺修補石海的同時,給溝填上,防止沖刷過度,導致水土流失。
不久後,整個石海里的水置換出來,變得重新清澈起來。
“以後可以再養幾尾魚在裡面,不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