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江流萬古,人世滄桑(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江滔滔,四千年英雄冢,兩岸多少白骨葬青山。洗不卻燒殺火,流不盡賊寇血。
老翁撐棹船尾,白鬢客兀立舟頭。
一箭舢板自渝州津渡沿江而下,飄飄搖搖,出蜀入湘, 載著景天又回了洞庭。
他在巴陵下船,此地繁華,人間氣象。
景天早已聞聽巴陵劍客範希文的威名,便欲往岳陽樓一睹風采。
此君少年成名,憑的是文采斐然,劍術高超, 而今譽加海內, 憑的是修身治世, 庇佑一方。乃先祖範履冰曾出仕前朝宰相,家世不凡,素有名望。前朝覆滅,範氏順應天下大勢,棄文習劍,悉心教養子弟,又百餘年,方出了個驚才絕豔的範希文。一甲子前,範希文隨友人滕子京遷居巴陵,後二人在此行俠仗義,肅清政事,潛心經營十載,終使百業興旺,攢下偌大民望,故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範希文作岳陽樓記,成就一段佳話。
巴陵劍客之名風傳數十載,其人在城外隱居, 仍舊不時往赴岳陽樓飲酒賦詩,怡然得樂。外客每至嶽州,必來樓中拜謁,觀岳陽樓記石碑,或有幸能一睹真人風采。
景天初到嶽州城,便覺此地民風開朗,與別處不同,竟是店鋪林立,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華。當知如今天下大亂,人或避於深山,或託身宗派,或狂亂不知所蹤,更有嘯聚山林為禍一方,乃至流落飄蕩,不知所依者,十有四五。故人不能專務其業,田地荒而鋪市廢, 百工嬉而庶務殆,道塗有屍骸而不知殮,牛羊皆餓死而不知豢, 糧草絕收,時歲大飢。蓋天災克運而致人禍橫生,概莫如是。
他沿街而下,往岳陽樓去,尚未至洞庭湖畔,已聞聽劍鬥之聲鏗然而作,響徹街宇。
景天修為盡廢,見識卻仍舊不凡,聽得兩劍相鬥,劍吟不絕,初時只覺混雜一片,側耳細聽便又分明,一者清越急促,好比雨打銅鈴,一者悶啞澀遲,如老牛耕犁。神劍宗先人所遺《聞劍札記》有云,劍吟者,有四聲十六音之說,四聲者,清、平、悶、絕,乃御劍之氣也,四聲相輔乃有十六音,謂:尖明厲促,朗舒遲枯,滑慢澀寂,微希夷訇,乃施劍之勢也。聽劍之道,在觀其氣,聞其勢,知陰陽流轉,得動靜之變,如此可明辨勝負,無有不中。
他既已知兩劍相鬥,清促者大佔上風,而遙聞眾聲鼎沸歡喜,不由驚奇,這莫非是哪位前輩在指點修行?否則何以這樣聲勢?
待他行至湖畔,卻見人群三五散佈,或立於蔭涼之下,或俯瞰樓閣之上,或遠眺亭臺之中,或列於堤岸之崖際,總總林立,凡千百人,熱鬧不小。那鬥劍二人,相對立於洞庭當空,一人麻衣布履,市井商賈模樣,使的一口三尺五金鐵,卻是悠然自得,一人道袍山冠,好個有道真人,使的一口東海琉璃玉,然劍吟悶澀,顯然落在下風。
景天不由好奇,又羞於開口相詢,便獨自觀眺。
他身畔閒人笑問,客人看著陌生,莫非是第一次來巴陵?
“正是。”景天順勢相詢,“那鬥劍的二人是何來歷?”
“一個是豐華巷裡賣糖餅的,一個是普生觀裡的邪修。”
景天當即瞭然,這世道不同前朝了,今朝是真人不露相,莫以為尋常巷子裡賣餅的窮酸就不如道觀裡**米細糧的真修,四百年裡法傳天下,天下又有多少英才俊傑埋名鄉野市井,務農事賤為業,貧也不改其樂。此為一大臂助,是正邪兩道不論如何都要爭取的一股力量,得之正而能抗魔,得之邪則為大禍,誠社稷之大器。故能舉大義者可席捲天下無往不利,蓋得道者多助也。
不過景天仍有一問,“為何這二人在此鬥劍?”
“月前範希文老先生帶領三百劍俠子弟查抄普生觀,揪出神道邪徒及邪徒三十餘六人,這些邪修招搖撞騙,慣會使些託夢前知,魘勝扶乩之類,裝神弄鬼的把戲,惹得大家驚恐衝撞了神靈,或遭不幸,故而範老先生為了破敵賊膽,就請來市井人物,親自指點,隨後便在眾目之下令其與邪修鬥劍,看他們所謂神仙會不會相救,看他們所謂神通法術能否敵過凡人的飛劍。那三十六人,每三天鬥一場,敗者就要被斬了頭去,如今已經砍了七個。”
“那市井人物,可有落敗?”
“無一不勝。”閒人撫胸而笑,狀極快意。
景天聞言,心下倍受震動,暗忖道:“這世道如今一片塗炭,可有這樣的義人能團系萬眾,保一方水土安寧,愈是險阻危難之際,方愈顯英雄風骨。眼下我法力盡失不假,但四肢總還健全,既然手腳俱在,我就還能握劍。如何能頹唐喪氣,空擲歲月?況且我還要救活龍葵,豈可就此一蹶不振?”
他當下收拾心情,奮發精神,也不在巴陵逗留,當日即出城而去,沿江而東,一路上風餐露宿,晝夜劍不離手,苦心修習,似他如今這般手段,對付尋常山間野獸尚且為難,更不提與習劍修士相爭,渝州城裡十歲孩童都能輕取景天性命。
雖然再沒有一絲法力神通,操練的都是凡間技擊之術,但每過一日,精神便愈好一分。須知手執利刃,膽氣自生,英雄非無敵於世,然有始有終,歷盡風波而不告餒者當之。
自巴陵向東,觀大江滔滔,臨岸舞劍,飢則捫蝨垂釣,渴則飽飲江水,力竭則臥,興起復遊。朝夕露宿,遇人不語,遇城不入,一心惟劍,也曾夜鬥群狼,也曾疾病纏身,也曾憑崖而嘯,也曾悽楚難熬,苦樂皆不以為意,如此沿江日行至夜,不覺已有月餘。
某日至黃州城外,夜雨瓢潑,宿於青松之上,以竹篾覆頂,抱匣而眠。
有賊逐客入林,意圖行不軌事。
景天為鬥劍聲所驚,悄然取下竹篾,側目觀之。
賊人七尺身材,身寬頭肥,面目痴蠢,使一柄雙股叉,南海銅精混雜天炎鐵所煉,能發雷聲,出則風火相隨,氣勢甚大。客為一弱質女流,使一對分水刺,乃西域玉霜月石鑄成,寶光隱隱幽幽,披金斷玉不過吹灰之力,然其人劍術不堪一觀,故而落在下風,不出十合便已然險象環生。
此二人交鋒之際,多有言談,故能知始末,原來黃州左近流寇頻現,女子一家於前日匆忙出逃,不料正逢盜寇外巡,家主乃命眾人四散奔命,而那蠢肥賊人見色起意,暗自尾隨追擊,故有此一難。
景天修為盡失不假,但眼力依舊是一等一上佳,目光毒辣,輕易便看出那賊子劍路破綻,倘若還能御使飛劍,一招就能取敵首級。
他是俠骨義膽,絕不肯坐視不平,寧死也不肯的。
只是現如今要救人,卻要頗費些手腳。
賊人這廂將一支雙股叉運使如飛,眼看逼得對手左支右絀,一對分水刺已齊齊出動,周身空門大開,只消逼退雙刺,便可出手生擒,卻忽聞石粒破空嗚嗚,縮身一退,那石子兒卻恰擊中他左肩雲門穴,力透骨髓,當即砸得他大叫一聲,收回雙股叉,只覺手太陰肺經一線真氣阻滯,週轉不得,當即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