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正康實驗了一下火舌術的咒語,說了幾次沒有效果。

粗略估計,可能性有四個。

其一,發音不對,鹿正康的諾德語口語很爛。

其二,未能達到共鳴,這個可能性倒是真的很大。

其三,語言不對,不能用諾德語——這個真不太可能,寫著就是諾德語,而且就是鹿正康用了高巖語也是無濟於事。

其四,比爾娜翻譯錯了。

巨魔人頗為撓頭,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必須要用魔能樞腦的能量——刁難我?

方法總比問題多的,鹿正康回到酒館與約納斯一道研究。

出乎意料的是,布萊頓小子一遍就成功了。

待鹿正康詢問他的感覺,約納斯解釋了半天也說不好到底如何成功,總之他的火舌術的完成度很高。

看著男孩手中的一團烈火,鹿正康沉默了。

都說布萊頓人是天生的詩人,詩意在他們的體腔裡迴盪,幾乎是自然而然就能帶入各種語境。

唸咒時要身心共鳴。

或許,是時候拋起自己的理性,轉而投入浪漫主義的懷抱了。

唯心的世界,感性往往超越理智,哲思也往往比定理來得權威。

“光界在上,湮滅在下,元素匯聚,火焰滋生。”

魔能是世界之下的另一個維度,而魔法是魔能現象的投影——光的形態轉變。

用思維的頻率影響魔能的頻率。

光界在上。

光界是神界,一切可能性的發源。

湮滅在下。

湮滅是魔界,一切可能性的葬地。

元素匯聚。

也是可能性的匯聚。

火焰滋生。

感受火焰,觀察火焰,火焰永遠都在,流淌在生命的魂魄中。

撈起一截魔能,塑形,塑性。

嘭——

鹿正康的眼裡,世界是潮汐的海洋,而他是一葉扁舟,在無思無想的安定裡,泛遊。

記不清色彩,記不清形態,只感到某種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