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和尚們,聽聞菩薩淨土後,紛紛選擇加入,得到這些質量奇佳的上緣珠填補,淨土珠也快速成長起來。

這事在少林算是一個隱秘,除了幾位信得過的善信、居士,和尚們沒有把此事聲張半點,他們就像一群摸黑吃肉的人,儘量連咀嚼聲都嚥進肚子裡。

所以獲得那一朵曇花的人,只有少林數百僧人,八位負責外事的居士,以及徐染血。

時光匆匆來到四月,鹿正康的化身已經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於不再停留於逸姑別院了。

別院現在已經有近百個孩子,其中不乏豪商權貴之子,不過最多的還是棄嬰,他們對這位鹿緣菩薩都有依賴之情,如今他要走,頓時都依依不捨起來。

徐染血也異常傷感,孫麗釵走了,那個會跟在他身邊唸書的女孩,鹿正康也要搬到寺裡,這位永遠坐在榻上的菩薩。

廂房留下了一段足夠印象深刻的回憶,如今離了他們,就像沒了靈魂。

好在晚上大家還能在淨土相會,不然,有些人一旦離開,就再見不到了。

書生站在屋簷下咦咦嗚嗚地吟詩,鹿正康在屋子裡最後一次,端起孩子們的下巴。

看著他們肉嘟嘟的臉被自己撅成包子狀,真的很有趣。

他出門,孩子們大哭起來,老媽子們手忙腳亂地安撫。

小孩們總以為哭聲能為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帶來轉機,然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軟弱獲取同情的。

對鹿正康來說,他會一直看著這些孩子的成長,他們的人生若能健康平安,他們的人性若能堅強正派,那就不負一場緣分的聚首了。

佛子入駐少林寺內,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眾僧俱來賀迎,若不是鹿正康明確表示不受跪拜,這群禿驢現在肯定都是趴在地上的。

和尚們準備了上好廂房供菩薩安住,但鹿正康卻選擇在閱經閣旁的小屋定居。

閱經閣是抄寫、研究經卷的小樓,凡是信眾均可隨意出入,借閱經書。來此處的多是僧眾與俗家居士,而普通香客一般不會在閱經閣駐留。

鹿正康也是相中此地安靜,有圖書館的氣氛。

木製的小樓,很有些年代了,雨打風吹後,表面的清漆斑駁,走入其中,在香爐飄出的淡淡的檀香之下,還能聞到腐朽的底味,這是木頭、書本、灰塵混同的味道。

清早時,陰雲密佈的天空上有微弱的太陽光線透過窗洞投入室內,依舊是稀淡的,灰塵在光柱裡飛舞,那一排排的書架和小桌,就大多隱藏在黑暗裡。

鹿正康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長阿含經》,再尋了一個光線還算充足的書桌,雙手拉開椅子坐下。

現在這個時候,閱經閣裡除了幾位值守的僧人,別無閒人打擾,差不多是一天裡最安靜的時刻。

在這落針可聞的環境裡,外界的婉轉鳥啼聲就顯得嘹亮起來,還有清風穿行於林間屋下的呼呼聲,輕輕的風鈴聲,簷下吊牌撞擊的嗒嗒聲,四月清明穀雨,正是萬物生機增長的時節,鹿正康坐在屋裡,依舊能感到由衷的活力。

他看書直到巳時,閒人漸漸多起來,雖然他們都很安靜,但卻會有意無意地圍著鹿正康,都想一睹鹿緣菩薩妙相,他們就像一群古代的追星族,被鹿正康舉手投足間的風采深深吸引,以至於目不轉睛,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