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之戰,由於殄寇軍是步卒,未能撈到戰功,衛靚憋了一口氣,在後面攻城略地時全部發洩出來。

殄寇軍先是舍東安陽不攻,長途奔襲,直抵代郡東部邊境城池桑乾縣。

天色漸晚,衛靚與傅諮、郭樂商議後,決定連夜攻城。

郭樂雖是宣教,卻經常身先士卒,大受士兵擁護。這也是劉備軍宣教的特點,能文能武。

開始宣教很多都是戰將出身,粗通文字,基本上只能起到一個帶頭衝鋒的號召作用。後來漸漸更多出自書院或講武堂的宣教增加,宣教的政治職能和思想引導職能才得以發揮。

不管哪種情況,劉備都要求宣教首先是戰士,而不能是所謂監軍。宣教的權力已經不小,比如將領提拔和降免、功勞計算及確認等。這些都是宣教的許可權,原則上主將不得干涉。不過劉備也明確,宣教的職權主要是對下,決不允許以此去轄制主將。

郭樂作為殄寇軍宣教,可以根據功勞及表現,提名屯級軍官晉升曲級軍官,只要主將衛靚同意,任命就會生效,報田豫備案即可。

也就是說衛靚無權提名任命某某,只能郭樂提名。但郭樂的提名,必須理由充分,且經衛靚認可。如果兩人存在分歧和矛盾,則報田豫處理。

目前來看,郭樂和衛靚配合得還不錯。

郭樂要求親自擔任先登。衛靚見他態度堅決,當即同意。

宣教先登,萬一戰死,作為主將責任不小。畢竟宣教的主要職業並不是一線戰鬥,尤其還是這種傷亡最大的攻城戰鬥。若是一般主將,很難同意郭樂這種申請。但衛靚本就是個膽烈氣豪之人,腦子裡根本沒有所謂“嫌疑”這根弦。

衛靚安排某屯先打頭陣。郭樂與該屯士兵皆穿束利落,為求迅疾,也不披甲,只左臂帶盾,口中銜刀,右手扶梯,快速攀緣而上。

初夏夜晚,涼風習習。

月色朦朧,影影綽綽。

城上守夜士兵發現城下有異動,連忙挑著燈籠,探頭觀察,看到黑魆魆的暗影中人頭晃動,不知有多少人馬。

敵襲!

守夜士兵高聲叫喊,並敲響銅鑼。

城頭躁動,值守士兵紛紛起身。城下營中士兵也被厲聲喚起,準備增援城頭。

郭樂從城頭露出半個身子,揮盾將一名守兵刺來的長矛磕開,腳下用力一蹬,跳上城頭,右手從口中取下環首刀,格開另一名守兵刺來的長矛,掃視城頭一眼,心中大定。

郭樂先登!

城頭敵人剛剛起身,散散亂亂,圍上來對付自己的只有三人。

郭樂守住雲梯口,左盾右刀,沉著應戰,倒不著急與敵人拼命。

殄寇軍士兵源源不斷冒出頭來。

郭樂等十餘人背靠背在城頭結成圓陣,相互照應遮掩,守兵一時奈何不得郭樂。城頭上其他地方計程車兵連忙跑來支援。結果其他地方又有殄寇軍士兵衝上城頭。

很快殄寇軍就在城頭上開闢了五處缺口。

守兵不過是普通丁壯,總共數百人,還未全部登上城頭。當殄寇軍登城士兵超過三百人時,攻守之勢已然逆轉。

郭樂派一隊士兵奔下城牆,開啟城門,接應衛靚主力入城。

等衛靚入城後,城頭上戰鬥已經接近尾聲。

最後郭樂等殺傷數十人,俘虜兩百多守兵,徹底控制城頭。

城中兩百多士兵紛紛放下武器,向衛靚投降。

衛靚命將縣令帶至,詢問他軍情民意。

縣令姓韓名珩(héng,字子佩,年紀很輕,不會超過二十五歲,相貌清雅,文質彬彬。

韓珩雖然是袁紹所任命,卻不為袁紹遮掩,將代郡情況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