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蓋、呂範、張紘皆不肯降。

劉猛欲將其解送至彭城,法正冷冷道:“若對頑抗者優柔,對投誠者該當如何?”

孫軍大敗後,吳景率眾降。

侯賢猶不忍心,道:“此輩皆英才,若能為國所用,必有所益。”

法正道:“彼之英才,我之仇讎。如黃蓋等,侍奉孫氏二世,死心塌地,豈會歸降?即使歸降,恐亦非誠心。

孫堅有子,孫策有弟,若縱虎歸山,又有羽翼,萬一捲土重來,何以御之?”

劉猛道:“孝直所言為是。當日我南下時,陛下曾表示若孫、周等願降,皆可宥之。奈何孫策死於戰陣,周瑜冥頑不靈,皆負陛下厚意。黃蓋等輩,既然不降,留之無益。”

話雖如此,仍懷僥倖,連日勸說,達十餘日。呂範道:“我受孫將軍厚遇,義不可負,君勿多言。”

劉猛派吳景前來勸說。

呂範面對吳景,一言不發。

吳景只得訕訕退下。

張紘嘆息道:“某與孫將軍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實難折節改志。”又對吳景道:“君能忍辱負重,照顧我等家小,亦不易也。勉之,勉之!”

吳景淚如雨下。

面對勸降,黃蓋道:“孫將軍戰沒,德謀、義公皆死,某有何理由苟活?人誰無死,死得其所,亦無憾矣!”

七里山之戰,固然是大勝,虎賁三軍損失也不小,死傷兩千多人。眾人對孫策將士皆懷怨恨,見張紘等不降,紛紛鼓譟喊殺。

劉猛遂下令將張紘、呂範、黃蓋等強項不降者十餘人全部斬首。

孫堅、孫策父子建立的孫氏勢力就此煙消雲散。

在劉猛擊敗孫策之時,牽招斬殺孫河,克柴桑、歷陵、海昏諸城,魯肅克鄱陽、鄡陽,兩人水陸並進,兵臨南昌,與摧鋒軍校尉裴易匯合。

劉猛率兵北上,與牽招、魯肅會面。

牽招稱讚劉猛道:“景威千里奔襲,遂立奇功,難得、難得!”

劉猛謙虛道:“非子經兄牽制賊軍,我軍如何能悄然斷其後路?此功有子經兄一半。”

眾人把臂入席,歡聲一片。

劉備得知孫策、周瑜等人死訊,嘆息良久。孫策不甘人下,恐怕難留。周瑜允文允武,乃是不世出的將帥之才,竟然也如此剛烈,大出意料之外。

而張紘、呂範、黃蓋等一時才俊,皆決意赴死,令人扼腕。

劉備下詔表彰張紘等人之忠義,其家屬若在劉備治下者,皆送還鄉;有才幹者如張紘之子張玄,徵入朝中任職。

劉猛將孫策家眷送往彭城,現在路上。吳景也跟隨同行。

有人建議將孫策之弟孫權、孫翊、孫匡、孫朗等一併誅殺,劉備不納。別說最大的孫權年僅十四歲,就算二十歲,劉備也不至於不教而誅。最多圈養起來,等到九州一統、天下平定,再放出。

孫權是個梟雄,但也需有用武之地,因人成事。若被圈養在彭城,日後最多能做個縣令、郡守罷了。

揚州已定,虎賁三軍可以調回。劉備也不準備短期內再大動干戈。先好好休養生息,積聚糧谷,訓練軍隊,以待將來北伐。

揚州控扼大江,又有孫氏伐江夏的故智,兵力不可太少,以免戰機出現時錯過。

劉備繼續以牽招鎮守揚州,兵力主要部署在廬江、豫章和彭蠡澤。下轄六軍,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