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壞的訊息其實還在後,只是尚未傳到孫策這裡。那就是九江形勢的鉅變。

牽招聲稱渡,又是徵,又是搭,折騰十餘日才渡過淮水兵臨壽春城下。

牽招除了打出“討逆將軍牽招”的旗號,還打著“蔣”、“馮”、“應”的大,號稱三軍盡出。

實際上只有蔣欽平虜軍,所轄三,各打一軍旗,再雜以馮鼎、應舉留下的輜重,合計約七千人。

但放眼望,旗幟如,軍容雄,將壽春守將秦翊嚇得膽戰心,道:“早聞劉備軍雄,牽招乃其麾下大,今日一,果然了得。”不敢出戰。

牽招也不攻,只每日派人在城下搦,耀武揚,大肆嘲,消磨守軍士氣。

在牽招兵到之,袁術讓紀靈、梁綱回援的命令一道接著一,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袁術還派出使者前往廬,強徵不,改為軟,陳述唇亡齒寒之,請劉勳速速發兵救援壽春。

牽招到,假裝缺少戰,騎術普,奈何不得騎術精湛的使,只偶爾擊殺、俘獲幾,放任大多數使者自由來去。

袁術使者遂輕鬆往來於壽春、歷陽一線以及壽春、皖縣一,將壓力一重接一重向紀靈、劉勳身上傳遞。

自接到袁術第一道回援命令,紀靈心中一直在猶豫。

雖然對面孫策軍仍舊不時前來襲,一副渡江作戰的樣,紀靈卻能捕捉到一點點的異常。那就是孫軍的攻擊並不堅決。

或,孫軍主力果然先掉頭去對付後方之敵了。

那麼自己要不要發動反,將當面之敵擊潰呢?

袁術有兵萬,壽春城高池,又是寒,只要有心堅,就算敵人兵力十,也不可能輕易攻下壽春。

若是能先與吳會諸路聯軍夾擊孫,將其擊,穩固丹,即使九江不,還可以退到江,憑依大江與劉備軍周旋。

但袁術催得如此之,甚至開始直接下命令給紀靈部下將領了。

梁綱、戚寄也堅主回援壽春。

紀靈不得,只得長嘆一,同意回兵西上。

前線之,共有兩萬多人。紀靈、梁綱帶兵一萬五千回,留戚寄、楊弘率兵八千守衛江防。

直接看地,歷陽、浚遒、壽春像是一條斜向西北的直線。實際上這條最短的直線道路是沒辦法走的。歷陽和浚遒之,隔著一道南北向的、長約一百多里的山陵帶。這山陵帶的南端連著巢,中部有含山(褒禪山)。

紀靈必須先北,從山陵帶的北端繞過,自阜陵、全椒斜向南至浚,再往西北方向行進。

歷陽至全椒約五十,全椒至浚遒一百五十,浚遒至壽春兩百里。四百里,急行軍也得需要十幾天。

後半,浚遒至壽,道路平,無險可據。牽招三軍遠在淮,或去攻壽,圍點打,但他即便設,也當在壽春周,不可能行至浚,因為從時間上推,這不可能。….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前半,全椒至浚遒之,多有山,利於設伏。距離此地最近的東城太史,不過是一,紀靈兵力是他三,也不懼怕。更何況從東城至全椒近兩百,太史慈比自己還,根本不可能趕得過來。

因,紀靈、梁綱判,就算太史慈阻擊自己回援壽,也必然會在全椒至浚遒之間出現。

全椒距離歷陽如此之,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不可能有埋伏。

因,袁軍從歷陽出發,便拉成一條長,在寒冷荒涼的淮南大地上輕裝急,毫不設防。

繞過山陵,前面不遠就是挨在一起的阜陵、全椒二城。梁綱對軍士高聲呼喊:“到了阜,就可以休整半日。全速前進!”

士卒被催著趕,第一天走了四十,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不少人拖拖拉,不肯前,軍官們拿鞭子狠,都無濟於事。梁綱只得用休整來激勵士卒。

士卒不願趕,更不願意露宿荒野。入了,即使不讓住屋,在城內紮營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