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與孫策並馬在前,不一時來到城內一座極大的府邸。

高牆大院,庭院深深,雕樑畫壁,裝飾奢華。

更有十幾名美女在院內兩邊排開,向孫策亭亭拜倒,鶯聲燕語:“奴婢拜見將軍!”

孫策掃了一眼,皆是年紀在二八年紀的少女,身軀嫋娜,態度娉婷,鼻倚瓊瑤,眸含秋水,眉不描而自綠,唇不抹而凝朱,雖非國色,也屬上等。

孫策問楊弘:“這是何意?”

楊弘笑道:“吳公豈有他意?乃是見將軍戎馬倥傯,惡戰疲憊,特為選擇好女,服侍將軍。此吳公之盛德也。亦見對將軍之厚重。”

孫策皺眉道:“此前當吳公之面,我曾言大仇未報,何以家為。此等少女,我一概不用。既是良家女,有勞長史速送之回家。”

楊弘笑容一滯,尷尬道:“將軍,天下戰亂,彼等流落至淮南,哪還有家?將軍棄之,乃逼其死也。”

眾女見孫策不受,皆垂泣道:“將軍若不留奴婢,妾等唯有死矣。”

孫策卻不容易被騙,對楊弘道:“彼等皆殊色,吳公豈會不管?若長史不聽我言,此府我亦不受。”

楊弘瞪視孫策良久,見他終不為所動,只得將府中美女、僕役全部撤出。

孫策率部曲親兵入駐,孫策據主室,留周瑜居其側。孫河、祖郎亦在府中。整個府中共住了一曲兵,宛如軍營。

其餘大軍皆在城外紮營。

楊弘見孫策根本沒有接其母住此府邸的意思,心中嘆息:欲孫策歸心,難矣。都怪吳公一再對其失信,現在君臣離心,不知何時才能彌合。

袁術此時正與袁嗣、韓胤、閻象、張炯等決策大事。

袁嗣反對北攻豫徐,道:“孫策剛平南昌,周邊諸縣未定。且豫章北有上繚宗賊,聚眾自立,不服調遣;

南有丹陽僮芝,擅據廬陵、平都、石城三城,自立為廬陵太守。

橋蕤、紀靈方用兵之時。

揚州六郡,吳郡許貢、會稽王朗,抗命不遵,須當討伐。

豈可內未定而用兵於外耶?”

閻象也持此議。

韓胤則反駁道:“不然。宗賊癬疥小患,僮芝跳樑小醜,許貢土豪,王朗儒士,皆非英雄。

劉備雄姿傑出,有天下之志,今若不趁其腹地空虛而擊之,待其平定曹操,率雄兵十萬南下,我軍何以拒之?

當先發制人,若能一舉攻破彭城,使劉備大軍星散,自然是上佳。

即便不能,也可奪取汝南、沛國、下邳、廣陵等地,為我軍營造戰略縱深,以抗劉備反撲。”

張炯也給出自己卜算結果:“北伐大吉。若破劉備,吳會自會降服。袁公坐斷東南,此帝王之業也。”

閻象斥道:“如今雖天子缺位,袁公仍為漢臣,說什麼帝王之事?”

袁術擺手道:“口誤而已,無需大驚小怪。且再議向何方用兵之事。”

閻象懇切地道:“袁公,劉備、曹操、袁紹方四處用兵,百姓飢餒,民不聊生。

我軍據淮南之地,土地肥沃,百姓殷實,正當獎掖生產,發展經濟,清明政治,夯實基礎。

不出三年,可養十萬之兵,屆時討伐不臣,誰敢不服?

如今實不宜橫挑強鄰,引發大戰,致使兵連禍結,難以休息。

請袁公三思!”

袁術聽明白了閻象的暗示,不就是說自己打不過劉備麼?萬一惹劉備來攻,反而遭受損失。想起此前爭徐州卻被劉備所破之事,不由大為羞惱,發怒道:“當今大爭之世,不進則退。

不併人,則必被人所並。

君腐儒之見,且退下!”

閻象退到殿外,仰天長嘆道:“根基尚不固,而與強敵戰,我逆見其敗矣。即使不敗,州亦將落他人手。悲夫!”

後袁術聽人報告閻象口出詛咒之語,大怒,將之下獄,欲處死。

幸賴袁嗣、楊弘等求情援救,袁術方將其饒過,貶職為民。

閻象額手稱慶道:“得以全軀保命,足矣。”治裝悄然離開揚州,北渡淮水,回到老家琅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