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既得幽州望幷州(第1/2頁)
章節報錯
與青州眾人設想的完全不同,曹孟德心情相當不錯。
公元193年8月,袁紹既殺單經,遂圍易縣,公孫瓚部將範方叛變,開城門迎袁紹。公孫瓚數百人奔至樓上,做困獸之鬥。麴義等猛攻,“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於樓上”,又掘地為道,穿穴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
公孫瓚長嘆道:“吾敗張純,破黃巾,討烏丸,縱橫幽燕,所向無敵,終不能為人下!”抽刀自刎。
關靖叫道:“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袁紹軍而死。白馬義從跟隨公孫瓚自殺者上百人。
袁紹嘆息良久,道:“此皆義士,厚葬之。”
攻破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袁紹壓在心中的巨石頓去,渾身輕鬆,謀於沮授道:“劉玄德志向難測,乃吾大敵,可否伐之?”
沮授道:“劉備實為大敵,然我軍軍糧難繼,又皆疲憊,亟待休整。欲伐青州,至少要休養一年,積蓄糧谷,編練士卒,奏明天子,責以大義,方可行事。”
袁紹皺眉道:“陶謙年老,劉備若並徐州,將更難制。如之奈何?”
沮授道:“冀州雖遭黃巾,然黃巾旋起旋滅,公孫瓚屢次為寇,然未動搖冀州根基。士民流散者遠比兗州、豫州、青州為少,以潛力而論,冀州實為諸州之冠。假以時日,養甲兵三十萬不為難事。則西可取幷州,以脅長安,南可並河內,以據洛陽,右討三輔,左掃關東,此光武所以定天下也。又何懼於劉備?”
袁紹大悅,遂命班師,籌劃討伐張燕、西征幷州事宜。
幽州留兵三萬,以袁熙為幽州刺史而鎮之。以原渤海太守趙叡佐、原河間相嚴敬輔佐袁熙。趙叡原為劉備所擒,與田豫等換將復歸袁紹。公孫瓚、田豫入寇冀州,河間相嚴敬戰事不利,故袁紹奏免之,令其戴罪立功。
以北地人傅睿為代郡太守,以涿郡人李立李建賢為上谷太守,以太原人溫恕為涿郡太守,以潁川人辛毗為廣陽太守,加上王松為漁陽太守,鮮于輔都督右北平、遼西二郡事,幽州被袁紹牢牢掌握在手中。
至於劉虞之子劉和,袁紹可不放心他留在幽州,帶回冀州,任命為從事,嚴加監控,不使與人交接。
劉備聞公孫瓚敗亡,痛哭流涕,為公孫瓚舉哀三日。
劉備初投公孫瓚,公孫瓚以為曲軍侯,後立軍功,升為別部司馬,使徇青州。歷史上劉備初期並沒有渡河,而是和田楷一起在黃河以北對抗袁譚。這一世劉備終於說服公孫瓚允其渡河南下,遂有後面雄起青州、擊破曹操之壯舉。
公孫瓚可以說是對劉備有恩。
如今公孫瓚比歷史上還早亡數年,要說沒有劉備的蝴蝶效應影響,那是假話。要說因為劉備公孫瓚才處境才變差,那也不公允。
劉備雄起青州,對公孫瓚是一個刺激。公孫瓚得劉備助力和聲援,在與袁紹對抗中更加激進,過度高估自己實力,先小敗於界橋,又大敗於修縣,完全是輕敵所致。這次剛並劉虞,還未完全消化勝利果實,就縱兵南下,一是被田豫、李放說動,二是以為袁紹會分兵,半數救援曹操,半數應對北方來敵。
不料袁紹竟然放棄曹操,悉軍北上,必要打垮公孫瓚。又潛行而取幽州,大出劉備意料之外,更別說公孫瓚了。
公孫瓚見利忘身的行為,非止一次。袁紹就曾以冀州為誘餌,引公孫瓚攻韓馥。公孫瓚屢次吃虧,冥頑不改。
平心而論,公孫瓚此次出兵雖然完全出於自己利益考量,但客觀上對劉備有極大的幫助。如果公孫瓚不出兵,只田豫、張飛北上,袁紹絕對會分兵以對。哪怕分出數萬兵南下,劉備即便破了兗州,也會被迫與袁兵惡戰一場,勝負難料。就算勝了,還是慘勝,豫州、徐州恐怕就插不上手了。
公孫瓚死,袁紹再無後顧之憂。劉備如何能不擔心?
既心傷公孫,也憂自身,所以才悲不自勝。
回想公孫瓚一生經歷,尤其是鎮守北邊十年來,也曾意氣風發,也曾威震天下,若禮聘英雄,任用智士,未嘗不能如安祿山起范陽、朱棣起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