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推演結算(上)(第2/5頁)
章節報錯
郭友來1909年生人,男,海岱省省榮成市滕家鎮人。
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第一批華夏科學院學部委員,華夏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郭友來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後前往加州理工跟隨馮·卡門學習可壓縮流體力學,與師兄錢五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45年郭友來博士畢業,並於1956年帶著導師馮·卡門贈與的、號稱麥克斯韋使用過的斧頭回國。
回國後的郭友來經錢五師、錢秉穹推薦,加入221基地秘密研發核武器。
八年後的12月4日,郭友來乘坐專機返回首都彙報熱核武器工作,所乘專機在降至首都機場400米處時失控墜毀,郭友來與警衛員牟方東同時犧牲,臨死前二人以擁抱的姿勢將檔案保護在了胸前。
後郭友來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也是勳章獲得者中唯一一位烈士。
【副本線】:
受‘面壁者"影響。
發生事故的伊爾14飛機於【太上】專案完成後第四年提前退役,郭友來並未因事故犧牲。
【太上】專案結束後。
郭友來於次年六月升任九院副院長,與錢五師共同建立了華夏導彈航天測控網,參與最佳化了華夏第一枚遠端洲際導彈、
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空氣動力工作。
67年8月,郭友來對論文《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進行了最佳化,相關成果直接挽回了原本夭折的殲9專案,並且對後續華夏國產戰鬥機研發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1999年,郭友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郭友來以親歷者身份參與了原子彈爆炸五十週年紀錄片《一氣化三氫》的紀錄片拍攝。
2014年9月20日,郭友來於燕京家中熟睡時去世,享年105歲。
應郭友來生前遺囑,其去世後的遺體安葬在了原子城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生前帶回的斧頭則被贈與了中科大,收列於中科大校內藏館。
【陸光達】
【初始線】:
陸光達,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懷寧,核物理學家,華夏科學院學部委員,華夏核物理奠基人。
陸光達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10月赴普渡大學物理系學習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因其長相可愛清秀,人稱‘娃娃博士"。
後任九院理論部主任,原子彈研發專案中的核心領導者,生前主持過超過華夏超過一半的核試驗。
1979年9月13日,華夏空投氫彈發生意外,陸光達在搜尋過程中雙手觸碰到碎彈,自此沾染上輻射病,於86年搶救無效去世。
【副本線】:
受‘面壁者"談話影響。
陸光達未曾沾染輻射病,並於面壁者回歸後的第五年升任九院院長。
擔任院長後陸光達著重關注了核試驗的防護問題,大力且有效的推動了抗輻射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截止華夏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華夏沾染輻射病的科研人員數量相較原本軌跡減少了76.53%。
74年2月,陸光達升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
1999年,陸光達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陸光達與郭友來一同以親歷者身份參與了原子彈爆炸五十週年紀錄片《一氣化三氫》的紀錄片拍攝。
2024年8月12日,陸光達於懷寧老家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