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米高空掉入過海面的同學都知道。

當你所在的高度足夠高、速度足夠快的時候,撞擊水面時水就感覺起來越硬。

一般超過百米以上墜落,‘效果"基本可以等同於砸落到水泥地面。

很多營銷號或者所謂的科普博主會告訴你這是因為水有表面張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導致這種情況的實質原因,其實是在於水在常規狀態下的不可壓縮和慣性。

舉個例子。

比如你把手指伸進水中,發生了什麼事?

手指佔據了原本那些水存在的空間,這部份水受力移動,讓出了一個位置容納你的手指。

這部分水的旁邊還是無法壓縮的水,無法與這些水融合,所以只能擠壓其它位置的水,讓其向水面鼓起。

也就是說,一隻手指進入水中,就是擠壓了一隻手指體積的水運動,這當中並無緩衝時間。

因此速度低時漣漪,速度高時水花四濺。

人體入水就是這麼回事,你要讓水在0.1秒內讓開,需要的力不算大,但你速度太高,要讓水在0.0001秒內讓開,水的慣性力非常巨大,作用於人體受不了。

眼下的東風二號亦是同理。

它落入水面時的速度接近10馬赫,在受到水面慣性力的一瞬間,它的體表便因為無法承載這股力而出現了裂縫,

在很短的時間裡。

啪啪啪.....

這些裂縫迅速擴張到了東風二號的整個體表,同時觸動了戰鬥部的承接結構。

在0.003個微秒裡。

戰鬥部中的核燃料瞬間完成了鏈式反應,第一步的裂變反應發生,溫度大概在.....

1500萬度。

這個溫度並非實測資料,計算原理是將反應碎片所帶走的平均動能換算為溫度,也就是表徵方法為一段較短時間內一定體積內粒子的平均動能。

緊接著。

巨大的輻射能以軟x射線的形式經過輻射通道迅速傳給次級,對次級的氘化鋰進行壓縮。

三微秒內。

氘化鋰被壓縮後,同樣也對鈾235組成的「火花塞」進行了擠壓,導致其超過臨界狀態。

此時次級爆炸產生的中子正好進入,點燃「火花塞」發生裂變爆炸。

這樣初級爆炸和「火花塞」爆炸共同作用在氘化鋰層上,形成內外夾擊,終於產生了足夠高的溫度和密度,引發聚變反應。

此時的溫度高達....

1.5億度!

理論上來說這個溫度之下,任何物質都會瞬間化作飛灰——除了博人傳。

但是.....

別忘了,這裡並非陸地,同時導彈並非筆直刺入水中,它的運動軌跡是拋物線末端的俯衝,彈頭與水平面之間存在著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的數值並非某個隨意的數字,它的數值事先被精確計算過,大小是.....

14.86°!

對於東風二號的結構而言,這個角度與海洋的環境相結合,便會誕生出一個.....物理學領域的奇蹟。

按照歷史發展。

在今年的十二月份,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也就是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會寫下一個赫赫有名的備忘錄。

他在備忘錄中討論了8種可能的新型武器系統,這些系統看起來在不遠的將來都可能實現,戴森還逐一概述了這些系統的潛在軍事用途以及潛在危害。

在這份備忘錄裡,弗里曼討論的8個想法中有一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