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歸。

當這兩個字從小楊口中說出的一剎那。

坐在他身邊的陳省身與李景均二人的呼吸,都隨之停滯了片刻,心臟砰砰的跳了起來。

別看小楊的年齡比他和李景均小了十多歲,在三人中屬於當之無愧的“小弟”。

但實際上。

在如今的所有留美華人中,小楊和另一個分道揚鑣的小李,其實是地位與成就最高的兩名學者——因為他們剛拿過了諾貝爾獎。

同時他們的年輕又不是那種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二十歲或者三十歲,而是年富力強的臨近四十。

同時正因如此。

小楊和小李也是最難被說動回國的學者之一,屬於各種意義上的華人最高峰。

結果沒想到。

如今隨著《P Review Letters》這篇論文的問世,小楊居然硬生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這可是他父親楊武之都沒勸動的木頭呢。

實際上不僅僅是小楊,現場這三人任意一方做出的決定一旦傳出去,都可能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討論。

畢竟

陳省身和李景均的能力也不是蓋的。

如今陳省身在國際上的名氣甚至還要超過了已經回國的華羅庚,屬於華人數學界當之無愧的一哥,當代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李景均在後世的名氣可能要比陳省身小點兒,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同樣影響力極廣,屬於群體遺傳學開山鼻祖型別的人物。

後世倘若有人問華夏為什麼沒有出過流派祖師,很多人都會將李景均作為反駁的答案擺在對方面前,由此可見其地位之特殊了。

還有很多人熟知的隨機雙盲實驗,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出自李景均之手

不久前小楊為了方便解釋論文概念,特意提到了沃森的DNA雙螺旋結構,而沃森在遺傳方面就曾經向李景均請教過知識。

如今DNA的研究逐漸被重視化,李景均的地位也幾乎每日都在升高。

不誇張的說。

現場這三人能夠任意回國一個,都足以令國內感到歡欣鼓舞。

如今三人都動了迴歸大陸的念頭

這顯然算是遠超預期的訊息了。

“.”

接著過了片刻。

李景均深吸一口氣,對陳省身和小楊說道:

“省身,小楊,大家願意回國是好事兒,不過具體如何操作我認為咱們還是要討論討論。”

“畢竟.海對面是不可能隨便就放咱們回國的,那些人猴精著呢。”

“當年光亞羅庚他們回國尚且如此艱難,我估摸著咱們這次也不會輕鬆到哪兒去。”

聽聞此言。

陳省身和小楊齊齊面色沉重的點了點頭。

如今這個時期很多學者之所以選擇留在海對面,除了早先提及的各類理由之外,還有一個隱性的原因便是

海對面必然會對想要回國的愛國留學生下絆子。

而且你能力越強,下的絆子通常就越狠。

當然了。

這年頭海對面相對還要那麼一點兒臉,攔阻手段方面的上限通常就是軟禁,和後世某些極端手段相比要稍微柔和那麼一小丟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