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最終定型。

聽到陸光達口中說出的這八個字。

“......”

包括李覺老郭等基地領導在內,所有人的呼吸近乎同時出現了片刻的停滯,一股莫名的氛圍迅速在屋內蔓延開來。

原子彈的最終定型啊.....

要知道。

等這一關被邁過之後,剩下的就只是應用...也就是零部件生產工藝上的問題了。

這代表著當年毛熊在理論方面的核封鎖將會徹底宣告失敗,原子彈的問世也將進入最終的倒計時。

用後世的例子來描述就是......

神靈被扒出了血條。

隨後在眾人的注視下。

陸光達整個人先是深吸一口氣,將內心的激動壓下,方才重新拿起了粉筆,說道:

“各位同志,現在我們計算出來的引數都在這兒了,那接下來我將以此為基礎,推導核心的ZNd模型。”

“現場要求還是和之前一樣,有任何異常的環節或者引數,大家都可以隨時打斷我——即便最後證明那個資料沒有錯誤也無妨。”

聽到陸光達這番話。

現場眾人齊齊點了點頭。

隨後陸光達便拿起粉筆,開始在黑板上書寫了起來。

看過電影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李雲龍...咳咳,李幼斌扮演的陸光達在專案組剛剛成立的時候,曾經在黑板上寫過一道鏈式反應式。

那道鏈式反應式的步驟一共有十一步,從起爆藥開始到最終的放出能量都含在了其中。

但實際上在現實應用領域,鏈式反應的具體步驟並非十一步,而是十五步。

當然了。

這並不是因為導演組或者編劇不瞭解情況——可是獻禮片呢,群演很多還是部隊的pLA。

劇情出現這種bug的實質原因,主要是因為的拍攝時間是1999年。

當時軍備方面的思維相對比較保守,同時還有很多資料遠遠沒有解密,所以劇組才採用了這種模糊化的方式進行拍攝。

不過到了2023年,這些就都不是什麼大秘密了。

這十五個步驟分別是引爆裝置點火→起爆炸藥爆炸→內爆壓力引導→核裝料聚攏→超臨界狀態形成→中子轟擊→第一代重核裂變鏈式反應→中子散射→第二代重核裂變鏈式反應→慢中子折射→第三代重核裂變鏈式反應→慢化劑啟用→第四代重核裂變鏈式反應→ZNd模型傳遞爆轟波→自持鏈式裂變反應發生。

陸光達他們今天所攻關的便是核爆環節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也就是ZNd模型傳遞爆轟波。

吧嗒吧嗒——

陸光達所持的粉筆飛快的在黑板上寫下一行行字,同時嘴裡還做著分析:

“先驅核濃度引數可以推匯出自發衰變的電子流,高密度狀態下與層流火焰邊界方程組就可以得到有效緩發中子份額.....”

“兩個有效緩發中子份額進行聯立,則可以得到中子代時間和燃料需要的密度數.....”

“接著一部分中子會被燃料吸收發生輻射俘獲,衛東航同志他們的計算結果可以把這部分的相對機率進行修正.....”

“假設每次引起裂變反應釋放的平均中子數為ν,而且有了一箇中子被吸收後裂變的機率,那麼我們給這兩個做乘積,就會得到燃料每吸收一箇中子產生的裂變中子數為η=νσfσγ+σf=ν11+a.....”

陸光達板書的速度很快,一眨眼就能寫下一大行字,但臺下大多數人都能跟得上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