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裡。

就在徐雲有些出神的同時。

一旁的老郭則有些好奇的看向了王原和高元明,頓了幾秒鐘,問道:

“老王,老高,永忠同志的這個想法.....你們覺得如何?”

王原和高元明聞言彼此對視了一眼,只見王原斟酌片刻,說道:

“郭工,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氮簇化合物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畢竟如今我們對於小分子物質的瞭解還是太淺薄了,物質的化學結構是一回事,合成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我們很早就知道了碳碳鍵的概念,但至多透過化學反應去引導碳碳鍵形成,完全做不到分子層面點對點的組合出碳碳鍵。”

聽到王原這番話。

回過神的徐雲也下意識點了點頭。

活了兩百歲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近代科學界對化學結構的認知,最早可以追溯到1831年,也就是艾維琳出生的那一年。

當時李比息發現了雷酸銀AgONC,而且透過分析證明兩種化合物均含一個Ag,N,C,O原子。

權威的大主教貝里採烏斯把這種現象定為“同分異構現象”,其中的分是分子式,構是結構,分子式相同而結構不同。

後來凱庫勒照葫蘆畫瓢的提出了甲烷型,這一型別說明碳碳之間也可自相成鍵,並進而推出乙烷的構造式。

接著1861年,毛熊那邊的布特列洛夫正式提出了化學結構的概念。

他認為分子不是原子的簡單堆積,而是透過複雜的化學結合力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的,這種原子的相互關係結合方式就是該化合物的化學結構。

在此理論的指導下。

他合成了叔丁醇、異丁烯、二甲基甲醇和某些糖類化合物、發現了異丁烯的聚合反應、研究了丁二烯的異構體、發現了互交異構現象、還提出了同位素的假設。

等到了如今這個時期,化學結構在理論方面已經有了很紮實的研究成果。

但另一方面。

由於儀器精度...直白點說就是工業水平的限制,化學界在技術應用上卻依舊浮於表層,空守寶山卻無法開採。

這就好比一個閱片無數的老司機,現實裡卻是個連女朋友都沒有的苦逼啾啾啾。

你在小電影裡看到了再多體位,空有一身理論在手,也沒法在現實上運用成功。

不過面對王原的這番話,於永忠卻再次搖了搖頭,給出了另一個觀點:

“王工,您的這番話....我有點其他看法。”

“首先,正如您所說,全氮化合物的生產難度確實很高,我也承認我們在工藝上很難實現它的生產——別說量產了,哪怕是實驗室落地都希望渺茫。”

“但是....如果咱們退一步呢?”

王原頓時一怔,有些費解的問道:

“退一步?這是什麼意思?”

“您看。”

於永忠聞言興奮的抿了抿有些發乾的嘴角,提筆指向了自己寫出來的結構式,解釋道:

“從結構式的型別上看,那類可能存在的氮簇化合物應該有好幾種組合型。”

“其中全氮化合物威力顯然最大,這玩意兒字如其意,只含有N5集團,型別上我猜測應該有陰陽兩類——不過這個問題目前暫時不重要,可以先放到一邊不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