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袁國糧這一系的三位大老。

一旁的楊開渠和周開達二人,同樣也是一對農業領域的傳奇師生。

其中楊開渠和侯光炯先生一樣,目前同樣是學部委員級的大老,立於共和國學術界的最高處。

他是如今川省農學院...也就是後世川省農業大學的院長,後世官方對他的定義是我國再生水稻領域的奠基人。

要知道。

後世的王老和錢秉穹也不過這種評價罷了,像周紹平他們這種“年輕輩”,定義都只是【拓路者】而已。

後世赫赫有名的孫曉輝,傅澹如、黎漢雲、田彥華、黃國壽、李仁端、李家修等在內的水稻專家,都是楊老的學生。

緊接著。

徐雲又把目光落到了最後一人身上。

也就是......

尚且年輕的周開達。

華夏近代有很多學者為了建設國家付出過努力但卻默默無名,例如徐雲之前遇到的大於于敏便是如此。

而相較大於,周開達顯然要更符合“默默無名”這個定義。

早先提及過。

袁國糧是後世雜交水稻第一人,這種民族認同感不是某些人抹黑一兩句就能消彌的。

但另一方面。

袁國糧的貢獻主要在於屬於秈米,實際種植面積在2023年並不大——這其實很好理解。

舉個例子。

你家窮的時候啥吃的都沒有,吃一頓就得餓兩頓。

結果某天呢。

你爸帶了幾箱泡麵回家。

這玩意兒它沒啥營養,口味還是賊難吃的酸菜仔雞面,但問題是它頂餓啊。

你家靠著這箱面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直到後來有錢了,家裡也還有好幾箱這東西。

可那時候你已經餐餐大魚大肉,自然不可能吃這種口味古怪的泡麵了。

於是你便只好把它放到了儲物間。

一來是留個念想,這種東西丟了也捨不得。

二來是萬一今後又因為啥原因窮了,這玩意兒還能拿出來頂餓。

袁國糧的秈米就屬於這種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

你能說因為現在你餐餐大魚大肉,所以就忘了當初泡麵的貢獻?

這顯然也是不恰當的。

當然了。

泡麵當初的貢獻不可忽視,現在大魚大肉的美味自然也要感恩。

那麼‘創造’大魚大肉的人是誰呢?

這部分的貢獻者有很多,例如謝華安先生,又比如徐雲面前的周開達。

他創造的“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解決了川省以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兩系雜交稻育種的難題。

他培育出的岡、D型雜交稻推廣3.048億畝,增產稻穀228.58億公斤,創社會經濟效益320億元。

周開達的一生中先後獲省級以上成果獎23項,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

然而很可惜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