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輩子前往劍橋大學做交換生的時候,徐雲是在國王十字站搭乘的列車。

前後沒一個小時就抵達了劍橋。

如今兩輩子過去。

13.5英鎊的車票價格仍舊記憶猶新。

嗯,才不是因為那被偷的一百英鎊呢.....

眼下這個時間點列車是別想了,國王十字站還有一年才竣工,1852年才會啟用呢。

不過馬車在鄉間小道上行走的感覺,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五個多小時後。

嘎吱嘎吱——

離開倫敦主城的徐雲一行人,終於悠悠然然的抵達了劍橋郡的劍橋鎮。

劍橋劍橋。

這其實是個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也就是劍河之橋的意思:

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被人們稱為“劍河”。

有了河,自然就得有橋。

於是乎。

人們把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這幾座橋的一組合。

劍橋這個地點便隨之出現了。

這裡順便說個可能不那麼冷、但也不那麼熱的小知識:

當初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說的其實就是劍橋。

同時在劍橋大學讀過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

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內的不同地點。

某種意義上來說.....

劍橋鎮,有些類似於日漫設定中的學園都市。

內中的教學和生活,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平衡點。

彼此相融,互相成就。

其實當初在選擇交換學校的時候,徐雲的可選項並不止劍橋一所。

除了劍橋外。

當時還有牛津、賓夕法尼亞大學、4V那邊的NTU可以供徐雲隨意選擇。

畢竟只是一年的交換生,獲取的學分要折算成原校分數的,學位證依舊是在本校獲取。

所以交換生比留學生的錄取難度要低一點兒,可選項自然也就多一些了。

不過徐雲最終還是選擇了劍橋,內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源自一篇他在零幾年時讀過的《意林》。

那篇文章的標題叫做‘不上一天學,照樣讀劍橋’。

內容是一位名叫做亞歷克斯·達烏提的男孩在沒有高中畢業證的情況下,被劍橋大學‘開明’錄取的故事。

當時《意林》的那篇文章說這是在《泰晤士報》上看到的報道,筆者最佳化轉述了一遍。

字裡行間都是對國外教育的誇讚,以及對國內的反思。

因此徐雲一直都對劍橋大學抱有不錯的好感,最終也就順理成章的報了劍橋大學的交換生。

不過等到了英國以後,他才知道了一個真相:

劍橋大學的校風確實還不錯,畢竟全球的頂尖學府嘛,校風不可能差到哪兒去。

但那個所謂亞歷克斯·達烏提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