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

飛機旳引數一般分成兩個型別:

不可計算引數與可計算引數。

其中前者很典型的代表,就是氣動資料。

參與過飛機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由於一些資料的不可計算性,很多時候飛機的設計都要透過風洞來進行觀測。

比如透過示蹤粒子+鐳射片光可以定性觀察流場形狀,但卻不夠精確,無法定量的分析流場。

想要真正的進行流場測量,近些年發展出了PIV技術。

也就是用超高速攝像機先在同一截面連續拍攝2張圖片。

對於同一個粒子來說。

這兩張圖片的拍攝時間有間隔,因此被記錄的位置必然發生了變化, 由此可以計算出位移的距離。

同時知道兩張照片的拍攝時間間隔,那麼就可以計算出這個粒子的速度。

如果把這個截面上所有粒子的速度都計算出來,就是一個實時的速度向量場了。

只要連續拍攝100張圖片,連起來就可以看到速度向量的變化,用這種方法來收集流場資料。

因此在現代背景下。

設計一臺機型其實是比較困難的,成本會很高很高,一般人根本遭不住。

風洞一響, 黃金萬兩, 這可不是說著玩的。

不過徐雲這次要搞的機型非常簡單, 因此在設計方面倒也不需要風洞來協助,主要攻克的物件還是可計算引數為主。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專案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

四個月後。

依舊是制器局。

此時此刻。

徐雲正和小趙、老種一起,跟在一位七旬左右的老者身後緩步行進。

這樣大概有了一刻來鍾。

在穿過了一道森嚴的護衛線後,眾人的面前忽然出現了一間小屋。

老者在屋前聽豬叫,轉身恭敬的對小趙一行禮,說道:

“殿下,種老將軍,王公子,就是這兒了。”

小趙朝周圍張望了一圈,點點頭,一指大門:

“蘇師傅,開門吧。”

蘇姓老者連忙道了聲是, 從袖中取出一把鑰匙, 開啟了工作間的大門。

隨後做了個請的動作:

“幾位請進, 小老頭前引路。”

徐雲三人隨之入內。

這處工作間的佔地面積約摸有百來平米,正中心處擺放著一套裝置。

這些裝置中大約有一半是蒸餾的相關裝置, 剩下的則是幾個玻璃器皿, 以及若干的瓶瓶罐罐。

玻璃器皿的大小有些類似飲水機的15升桶,就是那種有男生在場時女生會嚶嚶嚶說搬不動、沒男生在場時單手就會被拎起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