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存的一些手稿來看。

惠更斯設計的磨鏡工具,外觀上有些類似古代行刑的刀閘,也就是路易十六快樂架:

‘刀閘’上掛著一個小球,透過外力推動小球旋轉,從而對玻璃進行加工。

這套工具製備起來並不算難,也不需要太高的精度。

畢竟在原本的17世紀,歐洲還沒開始工業革命呢。

不過與惠更斯設計有所不同的是,徐雲對力矩方面進行了一些最佳化:

一來是加了兩根輔助繩,縮短了左側的偏轉力。

二便是先讓驢去給發條蓄力,接著再透過發條提供推力,省去了人力的支出。

發條形變產生的能量持續時間很短,但瞬時量級卻很大,對於精加工來說是個相當合適的工具。。

反正那頭驢也是老苦力了,辛苦就辛苦點吧。

說到頭還是那句話。

驢再累,關徐雲什麼事呢?

總而言之。

按照徐雲的規劃。

整個望遠鏡的製作耗時,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

預計在八月中旬上下,便能進行第一次星空觀測。

至於顯微鏡嘛.....則要簡單一點。

畢竟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關,已經在不久前被老賈他們解決了。

哪怕沒有干涉儀進行輔助,顯微鏡級別的小口徑透鏡還是不難製備的。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加工玉石的技術就有些類似透鏡製備,並且形成了產業。

那種性質甚至已經超過了“雛形”的概念,都可以歸屬到早期應用的範疇了。

只是那時候沒有光學的詳細概念,先民們算不出k(θ)的函式而已。

因此眼下有了相關曲率半徑的資料,在徐雲拿出曲率設計圖後五天不到,齊格飛便帶來了個好訊息。

“王公子,幸不辱命。”

院落中。

齊格飛指著石桌上的三個小盒子,笑著道:

“公子所需的兩類鏡片都已製作完畢了,就在這幾個盒子裡頭。

左側盒子中的鏡片倍數最低,中間其次,右側的則倍數較高。”

徐雲朝他道了聲謝,沒急著去驗收,而是先從隨身的袖帶裡取出了一副由羊腸製成的手套。

羊腸這玩意兒,在古代其實不算在美食的“羊雜”裡的,而是另有所需:

它經常被用作小雨傘,甚至唐朝開始還有官方的店鋪售賣羊腸套。

因此在橡膠工業趨近於無的古代,它其實是個非常優良的手套材料。

只要透過之前製備的高濃度酒精浸泡去味,基本上和後世的橡膠手套沒太大區別, 至少做些基礎實驗那是綽綽有餘的。

戴上手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