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知王爺為何發笑(第1/2頁)
章節報錯
潼關以東,奔往陝州、澠池一帶的道路狹長而難走。
一邊是已經冰封了的黃河,在高高的堤壩下面,黃河上冰稜亂突,如利劍般犬牙交錯,在月光下映著幽幽的寒光。
另一邊是茂林險山,從小路上仰頭而望,那群山就好像要擇人而噬的上古巨獸,在深夜的北風中發出嗚咽之聲。
在這一河一川中間夾了一條小路,這條小路沿著山勢而建,崎嶇不平。加上這幾天道路上積了大雪,越發的難以通行。
多鐸領著敗兵,沿著這條小道一路逃竄,磕磕絆絆,步履維艱。而距多鐸的幾里之外,仍有不斷閃動的火光,在緊追不捨。
多鐸知道那是一支從潼關尾隨而來的追兵,一直在隊伍後面若即若離的跟著。
據後面跑上來的哨探稟報得知,這些追兵沒有馬匹,全是步兵。看衣著打扮不是大順的正規軍,而是潼關裡那些大俠模樣的敵人。
聽到後面的追兵沒有馬匹騎乘,多鐸手下的將領們都不由得長出了一口氣。自己這些人都是騎兵精銳,而且幾乎個個都有兩三匹馬來回換乘。這後面的步軍是無論如何也追趕不上的。
可不同於已經放下寬心的其他清軍將領,主帥多鐸的臉色卻越來越是凝重。
旁人或許不知,但多鐸自幼跟隨兄長南征北戰,見多識廣。他深知在這世間萬物之中,若論持久耐力,是沒有什麼能比得過人的。
在蒙古八旗中,甚至有不少久經訓練的勇士可以在空曠的草原上面用赤腳追逐蒼鷹。往往十幾個時辰後,蒼鷹就會力竭落地,被勇士所俘獲。
而這馬匹也是一樣,若人與馬賽跑。開始的百餘里之內自然是馬匹遙遙領先,可是若論長勁,馬匹就遠不如人了。
人可以堅持幾頓不吃飯,馬卻不能。朝廷八百里加急,驛站中跑死戰馬的事情屢見不鮮。可是卻沒聽說過哪次行軍途中有老兵跑死的。
多鐸甚至在一次長途奔襲中,見到一個揹著幾十斤重盔甲的漢軍輔兵,一邊跑步,一邊打著瞌睡,呼嚕聲清晰可見。
如今足足打了一天的仗,又沒命似的跑了半宿。無論士卒還是馬匹都滴水未進。眼前這山路崎嶇,積雪阻滯,體力消耗也就更大。
人尚且還能堅持得住,但是馬匹還能撐多長時間就不好說了。多鐸雖然已經輪番的換了幾次馬匹,但也覺得胯下戰馬的肋下汗水淋漓。
按照多鐸的推算,如果到了明天清晨時候,還不能甩脫後面追兵的話,恐怕就會有戰馬陸續倒斃了。
多鐸有心讓部隊熄了火把前行,趁夜色甩脫追兵。可這山路難行,如果熄了火把,大半部分士卒又都是雀矇眼,眼前一旦沒了光亮,恐怕手下的這些殘兵敗將頃刻間就土崩瓦解了。
但如果不滅了火把,遠離幾里之外都看得分明,又如何甩脫追兵?
正思索間,突然有前方的哨探回來稟報,說轉過了這個山頭,前面的道路便分了岔。一條大路,一條小路。這兩條道路都可以通往陝州。
大路靠近黃河的岸邊,平坦易行,也容易走,是最近的一條官道。
而小路卻要上山,不但雜草叢生,而且繞來繞去,岔路也多,十分的崎嶇難行。詢問多鐸隊伍是走平坦的大路?還是走崎嶇的小路?
多鐸聽著哨探的稟報,恍然間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似乎這事以前發生過一樣。
愣了片刻,多鐸突然想到,這哪裡是以前發生過?這分明不是《三國演義》裡華容道的段子麼!
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也是一條大路,一條小路讓曹孟德來選。當時曹操見小路泥濘難走,又有煙霧升騰。於是認定是諸葛亮的疑兵之計。便堅持走了小路。
結果在小路上遇到了關羽的埋伏。若不是當年跟關羽有過交情,恐怕曹丞相的一條老命就交代在了華容道里。
如今大清國的韜略戰策,有一半都是跟三國演義裡學的。多鐸又怎能不知?而眼前的情形,不是正跟《三國演義》中的一模一樣麼。怪不得一股熟悉之感油然而生!
在書中看到這段的時候,只覺得曹操滑稽可笑。如今輪到自己做抉擇,卻讓多鐸陷入了兩難之中。
今日之敗,一路上多鐸都在反覆思量。從馬世耀城前詐降。到自己領軍入城,感覺處處都落入了大順軍的圈套之中。
潼關城男女老幼,連同百姓都算起來,攏共也就十餘萬人。而他們今天光在潼關城內,恐怕就殺了幾萬之眾,要說這些人都是市井遊俠,百姓義士,多鐸是萬萬不肯信的。
現在回想起來,城裡那些捨生忘死的遊俠,說不定就是傳說中大順的孩兒軍假扮的!
李自成是流賊,最擅長的就是裹挾饑民。其中青壯編入了戰營,而那些孤兒幼子便編入了孩兒軍,同老營一起行動。
這些孩兒軍自幼便在闖營中長大,對李自成最是忠心。打起仗來捨生忘死。又因為年少,戰陣戰法並不十分通曉,雖然打起仗來不要命,戰力卻遠遜於那些慣戰的流寇。
李自成知道這些孩兒軍都是未來的軍中骨幹,只要長大了就是一股不可匹敵的了力量。平時裡也不捨得讓這些孩兒軍上陣消耗。
多鐸在一片石大戰的時候並沒有看到孩兒軍的蹤影,所以對孩兒軍的存在也都是耳聞,並沒有親眼見過。
現在回憶潼關城內戰鬥的情景,那些先前認定的市井大俠們,可不大多是些俊美的少年人麼。甚至還有不少八、九歲的女童。
哪有什麼市井遊俠兒肯讓自己八、九歲的女童也上陣搏殺的道理?想必是李自成被逼得沒辦法,才把這些少年孩兒軍用了出來。
先前李自成詐稱退兵,卻讓這些少年喬裝改扮,悄悄潛回到潼關城中埋伏。等這些不要命的少年在潼關城的巷戰中,用以命換命的辦法拖住了自己的主力之後,再遣精銳從後面偷襲,才一舉勝了自己的大軍。
多鐸越想便越覺得自己的推斷正確,可如果這些都是李自成計策的話。那麼提前派出一隊人馬埋伏在必經之路上,似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多鐸思慮再三,也覺得前面說不準真的會有埋伏,在加上之前他自己也有些類似華容道的預感,更覺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