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冀州,是不是應該要開始謀劃荊州和江東之地了?”

徐晃對荀攸問道。

在他看來,如今大漢已經平定了冀州之亂。

是時候,要開始南下,收服荊州和江東之地,如此這大漢之江山,才會再一次一統。

荀攸摸著自己的鬍鬚,說道:“萬事不可急,以如今仙師的意思。”

“我們需要鞏固好這北地和漢中,並且趁著這個時候,磨合好國會之治。”

“我等以前都習慣於遵從天子,然後以三公九卿來治理天下。”

“如今這國會之治,乃是一個新的制度。”

“和以往的帝治有著很大的區別,誰都不是那個真正的至尊,卻也有人,還是想要成為那個至尊。”

“所以在國會之治未能完全穩定下來之下,我們應該是不會南下了。”

荀攸說完,從外面走進來一人,正是荀彧。

“公達說的不錯,只有在國會之治真的穩定下來,才會繼續南下。”

“而那時,也將會是大漢王朝真正輝煌之時。”

要說如今這最為矛盾的人,可不僅僅是曹操和劉備,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荀彧。

受到過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的他,骨子裡其實還是忠君報國,這君,那就是君王。

如今大漢卻對天子那般,真的當真是一個九五之尊供著。

卻不讓天子對大漢的國策以及朝政插手,完全沒有了話語權。

這一對於荀彧來說,真的是一件讓他備受煎熬的事情。

荀攸其實也知道自己這個族兄的想法,只不過,在他看來,順者昌,逆者亡。

如今天下大勢在仙師,仙師說什麼,那就做什麼。

從這仙師出現之後的做派來看,那必然是向著天下萬民的。

大漢指不定真的可以建造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出來,他們也可能真的會名傳千古。

至於忠君愛國,那已經不重要了。

“文若兄!”

兩人連忙起身施禮,然後三人坐定。

他們如今也是這大漢國會中,一百員大臣其中之一,各自也都擔任著比較重要的官職。

一個戶部右尚書、一個吏部左尚書、一個大理寺卿左侍郎,在一百員的國會之中,他們屬於第二階梯的大臣。

第一階梯,便是曹操和劉備兩人。

然後按照他們兩人各自所在的陣營,分出來這六部九卿,一共是十五個第二階梯的官職,各自出了十五個謀士,形成了三十人的官署。

然後就是這十五個官職之下的官署所在的員外郎、侍郎等等,第三階梯的官員。

最後便是都察院、御史臺、廷尉府三個特殊官署。

一共加起來,差不多一百人的大漢國會的官員,一統治理整個大漢。

而他們如今擁有的疆土。

西南之地的漢中,南陽以北的地方,再加上兗州、徐州和冀州、青州等地。

也算是實力非常強大。

“公達,我知你的才能和那孔明不相上下,如今這局面,當真就沒有挽回之可能嗎?”

荀彧是已經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