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頭高愛清在說什麼,高山月都沒有再吭聲。

高愛清什麼時候走的,高山月都沒注意。

過了幾天,高山月藉口要去縣城“還”電視機,帶走了一籃子烤鴨。

上次賣那一茬鴨子的時候,她並沒有完全賣光,留了十來只。

騎腳踏車到縣城,快的話有四十來分鐘就到了。

她獨行,將籃子放入了空間,因此騎得飛快。

選擇了火車站附近的農貿市場,六點半就找好了攤位。

啟東縣人民有早起的習慣,這時候的早市已經開張起來了,各種小吃、攤子,林林總總的。

不過,今天下起了小雨,需要打傘,高山月從空間取了一把黑乎乎的傘撐著。

看到烤鴨,有幾個買過鴨子的熟客過來,“又是姑娘你呀?不賣生鴨,賣烤鴨了?”

高山月臉上的表情顯得恰到好處,不是那種特別過分的熱情,但也不生冷,“阿姨,您可來得真早。烤鴨是我連夜做出來的,您嚐嚐合胃口不?”

說著,高山月拿起竹籤就戳了一小塊鴨肉,遞給了面前這位五十來歲的婦女。

竹籤是高愛國按照要求做的,小巧精緻。

秦喜梅也不客氣,接過去嚐了嚐,“嗯,味道不錯。”

再一看高山月掛在籃子上的價錢牌子,“一隻烤鴨2.5斤,4元。姑娘,給我來一隻,回去嚐嚐鮮。”

高山月二話不說,取出夏季洗曬過的荷葉,包了一隻烤鴨,再用稻草編制的繩子綁好,遞給秦喜梅。

秦喜梅拎著烤鴨,抖了抖,“你這兩斤半,夠分量。”

高山月露出一個淺笑,“按只賣,方便。”

至於夠不夠兩斤半,高山月沒解釋那麼多。能賣得起烤鴨的人,都不差那幾毛錢。這些人平時買東西早就爐火純青,手拎一拎就分辨得出是否夠重量。

秦喜梅拎著烤鴨走了不久,又回來了。

不過,她身邊還走著一個五十來歲的婦女,不停問:“烤鴨在哪裡呢?沒看到呀。”

秦喜梅一眼看到了高山月的烤鴨籃子,“素珍,到了,到了。”

吳素珍跟在秦喜梅身後走了過來,不停打量高山月,顯然有點奇怪,怎麼是個這麼年輕的少女在賣烤鴨。

甚至還問起了秦喜梅:“秦大姐,這個體戶賣烤鴨,乾淨不乾淨?你敢吃嗎?”

秦喜梅說:“這姑娘一直在這裡賣鴨子,以前賣的是生鴨,今天應該是第一次出來賣烤鴨。我一直在她這裡買生鴨,鴨子養得好,胃裡也沒塞烏七八糟的東西。”

縣城農貿市場賣鴨子的,除了高山月這個養鴨大戶,平時陸續有一些散養鴨子的農民拿幾隻來賣。

為了讓鴨子更重一些,有的人會給鴨子塞滿一肚子的草甚至石頭、糧食。這樣一來,一隻鴨子足足可以多二三兩的重量。

不是有個詞叫“填鴨式”嗎?

“素珍,你信不過她還信不過我嗎?”

吳素珍這才將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收回來,說:“我這不也是怕你吃虧了?”

高山月和吳素珍的目光交接上了,她禮貌而疏遠地淡淡點頭,遞過竹籤:“阿姨,您先嚐嘗吧,不合胃口不用買。”

吳素珍接過來,將信將疑嚐了一口,忽然“吸溜”一聲,“不錯!”

秦喜梅說:“不錯吧?買一隻?你們家老葉剛好用來下酒?”

吳素珍遲疑了一下,“四塊錢一隻?姑娘,能不能三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