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看著書信猶豫不決,門外侍者突然送進來一張紙,正是由零陵書報署製作的長江報,由來往益州、荊州的商人帶來。

長江報從第二期開始,就由藍田‘主動’傳播到各地,益州自古閉塞訊息進出困難,難得有這樣一份告知天下事的東西。

能侃侃而談的舌辨之士,多是知識淵博的讀書文人,舌戰的強大來源於知識的儲備。

劉璋出身漢室宗親、自身條件優渥,他並不是勤奮好學喜讀書之人,由於知識儲備不足,他在與人攀談說話時,大部分都作為聽眾,直到長江報的出現。

報紙涵蓋資訊全面,劉璋有了這個知識渠道,增加了這份獨特的談資,與臣僚友人聊天說話愈加自信,為此劉璋重金買通了送報商人,要求長江報每期發行後儘快送到成都。

懦弱的人也需要得到尊重,劉璋雞賊買斷入蜀所有報紙,準備壟斷這個知識來源,想在臣僚面前樹立成博學之君。

因為書報署人員被抽調去統計災情,內容是又增加了長江評的新內容,所以第四期直到八月下旬才發出來,‘好學’想催更的劉璋最近等得心慌。

劉璋坐在案前悠閒地瀏覽報紙,似乎明白了劉備為什麼要去救孫權,江東大將呂蒙兩萬人生生被賴恭幾千人打敗,這樣的戰鬥力確實敵不過曹操。

當劉璋看到螟災的時候臉色一變,這種災荒的恐怖性他在京城見過,那時候李傕、郭汜為禍長安,再加上關中蝗災顆粒無收,在求生慾望的趨勢下,飢餓的百姓吃草根、樹皮、黃土乃至是人。

白天餓死草蓆一卷送往亂葬崗,晚上就有人偷偷扛回家,甚至還有等在鄰居家幫忙收屍,明面上是樂於助人,實際上不過為了飽餐。

快餓死的災民已經不是人,他們是冷漠的動物、是兩腳羊,易子而食,人骨曬乾作柴薪,在流民堆裡很常見。

那時候三輔流民舉家外逃,很多人都選擇南邊的益州,一路上扶老攜幼相隨人越走越少。

劉璋在同時被議郎龐羲護送入益州,他在路上見了太多悽慘的畫面,或許劉璋懦弱的性格就跟這次旅途有關,他比大多數益州人都明白災荒的可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都是碗中肉,何況乎雞犬?

古代只要沒有饑荒戰爭就是盛世,僅此而已。

幸甚益州沒有螟災,至少在劉璋任期裡都沒天災,終於明白劉備為什麼要誆益州的兵和糧,原來是荊州遭了災。

劉璋雖然沒有全部滿足龐統的要求,但給出了四千兵及羅列的半數軍需物資,看在劉備遠來幫忙的情分上好聚好散。

要準備兵馬錢糧送劉備回荊州,訊息很快被成都的內應張松知道,張松沉不住氣寫信勸說劉備別走。

在等待劉備回信的期間,十月發行的長江報第五期,又被商人秘密送到成都。

荊襄名士廖立在長江評中開噴:吾主為益州徵強敵,師徒勤瘁而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大夫死戰乎?劉益州量小無恥,真不愧守門之犬。

守門之犬是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評價,後來不知怎麼流傳到益州劉璋那裡,這四個字成了蜀中官員的禁語。

“混賬,廖立匹夫欺我太甚。”

劉璋氣得猛拍案几,聽聞長江報一期上千份,自己就這樣被動出名了?進殿報信的侍者見狀驚跪在地。

“汝有何事?”劉璋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