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鎮淮軍剛剛整備完畢,朝廷連下三道詔令,敦促淮北諸軍依照計劃進駐作戰位置。

鎮淮軍地處淮北前線,按理說用不著倉促啟程,等到朝廷大軍從開封出發再走不遲。

就連朱秀身後,駐守亳州的歸德軍節度使李重進都還沒動,他就更不用著急。

此次攻伐淮南,主要有兩條進軍路線。

李谷、李重進、王彥超所部統率主力,自然承擔主攻壽州方向。

朱秀和韓令坤往泗州方向進兵,在淮河下游策應主力部隊圍攻壽州,同時威壓揚州,防備楚州唐軍,伺機攻佔揚州。

楚州便是後世淮安市青浦區,位於洪澤湖東側,水網密佈,多湖泊沼澤,駐有一支三千餘人的唐軍。

鎮淮軍在洪澤湖練兵,這支唐軍的底細朱秀早就摸清楚。

統兵將領名叫查保靖,查文徽的同族兄弟。

此人去年跟隨查文徽攻伐吳越,哪知查文徽兵敗被擒,放歸南唐時,吳越王錢弘俶賜給他一杯毒酒,查文徽回到江寧沒多久,毒發身亡。

查保靖在楚州戰戰兢兢,北面要防備大周,南面要防備吳越,幾次上書請求朝廷調他回朝,李璟只是不允。

查保靖打仗不怎麼行,最大的優點就是膽小,謹慎。

而李璟正是看中他這兩個優點,覺得留他駐守楚州最合適不過。

楚州之地就是南唐在淮北的前哨站,不需要四處出擊攻略四方,只需要老老實實防備周兵進攻,時刻留意周軍動向,及時向朝廷稟報就行。

朱秀考慮過後,覺得先打楚州意義不大,一來楚州有許多零散湖泊沼澤可以藏兵,鎮淮軍兩萬多兵馬去圍查保靖三千唐軍,像是放貓捉耗子,瞎耽誤工夫,捉住了作用也不大。

上奏朝廷後,柴榮認同此判斷,沒有要求鎮淮軍必須要把楚州拿下,只要按計劃進駐泗州,威壓揚州,從淮北東西兩線給予唐軍壓力就行。

朱秀派小股兵馬,三百餘人切斷楚州和揚州之間的漕渠,故意放出風聲,要率軍進攻楚州,其實早就率領大軍開赴泗州去了。

泗州便是後世江蘇盱眙,地處淮河下游,靠北面臨河處地勢平坦,基本無險可守。

朱秀率軍從洪澤湖西岸登船,走淮河入湖後的南下河道,在盱眙東北面仙人渡登岸,聲勢浩大地朝泗州進兵。

泗州兵馬不足五千,泗州刺史乾脆率軍南撤,返回雄州(天長縣)固守待援。

淮南第一戰,朱秀兵不血刃奪下泗州。

佔據泗州後,鎮淮軍全面封鎖淮河下游河道,嚴禁民間船隻出現在洪澤湖面。

又在泗州城內修建糧倉,屯放大批軍糧,在西南方一片丘陵地帶和東南方向的平原地帶修築城寨,駐守少量兵馬,防備唐軍反撲。

朱秀準備把泗州打造成進軍揚州的前沿陣地,為挺進淮南打下堅實一步。

同時,李谷、王彥超率軍先行抵達下蔡,與壽州隔淮河相望。

周軍此來兵貴神速,唐軍駐守在淮河北岸來遠鎮一直兵馬來不及撤離,被王彥超神兵天降圍攻全殲。

壽州守將劉仁瞻急令唐軍收縮回城,堅壁清野,完全避免和周軍接觸。

李谷依照之前在開封定下的作戰計劃,在壽州城上游一處名叫正陽鎮的地方搭建浮橋,十日完畢,萬餘周軍先鋒部隊順利渡河。

王彥超和先鋒都指揮使司超率軍直奔壽州,於城西遇上從濠州趕來的南唐援軍兩千餘人,大破之,斬殺敵將四人。

此後半個月,李谷坐鎮正陽,王彥超和司超不斷前往壽州城下挑釁,劉仁瞻約束唐軍不得出戰,壽州城高大險固,周軍也無計可施。

期間李谷做了一次試探性攻城,唐軍反抗激烈,劉仁瞻坐鎮城頭指揮有度,周軍傷亡慘重,李谷只能及時作罷。

十二月末,李璟派遣大將劉彥貞發兵自光州來救壽州,劉彥貞水路大軍共計三萬餘,沿淮河南下,直逼李谷所部周軍。

李谷顧慮周軍不習水戰,兵力又不佔優勢,萬一兵敗浮橋被毀,這一萬多先鋒軍將被全殲在淮河南岸。

於是,李谷一邊上奏稟明情況,一邊率領全軍回撤北岸,進駐正陽北。

李谷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撤軍的同時,李重進已經率領兩萬餘歸德軍潁上,距離正陽不遠,聽聞劉彥貞率軍馳援壽州,李重進也率軍火速趕來支援。

可惜晚了一步,李谷退守淮河北岸,主動放棄了南岸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