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縣城裡的盛和邸舍也設有飯堂,主要供應邸舍夥計和往來落腳的商賈。

外售每餐十文至三十文,有葷有素,量大管飽,想加飯加葷,給錢就行,總體算下來比較實惠。

往來客商寄放貨物,落腳歇息,大多喜歡到邸舍飯堂用飯,方便省事,口味上佳。

要是想擺闊吃頓好的,出邸舍大門右轉便是泰和樓。

之前,李從嘉瞧不上飯堂鬧哄哄的環境,南來北往的商賈們操弄各色口音,天南地北胡吹海侃,顯得吵鬧嘈雜。

李從嘉就中意泰和樓清幽的環境,雅緻的裝潢格調,低調中彰顯富貴,優雅中顯露韻味,自認比較符合他的氣質。

可惜氣質換不來真金白銀,李從嘉被迫到後廚幫雜,打工還債。

幹了幾日,李從嘉摔碎的杯碟碗盞不計其數,粗略估算遠遠超過他這幾日的工錢。

錢沒賺到不說,又欠下一筆。

李從嘉身心俱疲,每日傍晚回到房中,倒頭就睡,連衣衫鞋襪都是徐鉉幫他脫。

徐鉉看在眼裡十分痛惜,越發絞盡腦汁撰寫文章。

不過寫文章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徐鉉為了創新求變抓熱點吸引眼球,耗費大量精力,熬得憔悴不堪。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徐鉉對涇州報社的徵稿口味、鑑賞水平有所瞭解。

生活小報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但一篇文章想要出現在頭版位置,也絕非易事。

這頭版正中的位置,就是小報作為一份官府文字刊物,整體檔次的保證。

徐鉉統計過,自從小報發行以來,有資格刊登頭版的文章作者,除了官方告示外,只有寥寥數人。

前安定縣令、溫氏族長溫泰,以太原溫為筆名,發表過一篇有關白麻生產的文章。

文中,溫泰極力鼓吹新式絞練法生產出的白麻,質地如何精良柔韌,紡織性如何優良。

文章末尾,還不忘為縣城裡幾間絞麻作坊宣傳推廣。

後來徐鉉才知,絞麻生意如今是溫氏家族的支柱產業,溫氏是涇州首屈一指的生產麻紗的大戶。

溫泰公然為自家生意賺吆喝,徐鉉為此嗤之以鼻。

涇州溫氏對外一直宣稱是太原溫氏的分支,先祖是開唐名臣,黎國公溫大雅。

這種毫無依據的說法,徐鉉自然是不信的,只不過是地方豪族強行抬高門蔭的把戲而已。

節度推官兼任度支官裴縉,以河東清叟的筆名,發表過一篇有關於弘揚三綱五常的文章。

文中,筆墨重點落在夫妻綱常之上。

不過徐鉉又聽說,裴縉是個懼內之人,懼內之名在彰義軍人所共知。

想來,這是裴縉用自己的切身體會現身說法,提醒廣大男子引以為鑑。

精神固然可嘉,但文章寫得僵硬乏味,通篇全是引經據典,極少有自己的見解和論述,彷彿照搬先賢言論。

而且河東清叟這個筆名,也有強行靠攏聞喜裴氏的嫌疑。

徐鉉毫不客氣地予以差評。

判官宋參署名發表過一篇有關去年涇州全境豐收的文章,洋洋灑灑寫得有依有據,所有的資料結論都遵循客觀事實,文采也不錯。

徐鉉專門將文章抄錄留存。

可惜聽說宋判官公務繁忙,甚少有閒暇專心做文章。

徐鉉為此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