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大殿裡響起一陣輕微的私議聲,很快平息。

彰義軍,史匡威。

這兩個名字對於大多數朝臣來說都比較陌生。

偶爾有知道的,也不太放在心上,反正沒有什麼交情,也沒從彰義軍處得到過什麼好處。

李守貞說他跟著反了,真假無所謂,反正是小角色。

朝廷要殺雞儆猴,拿彰義軍開刀也不錯。

朝臣們對此沒有意見。

只是**似乎對彰義軍史匡威頗有怨念,說起話來有一股咬牙切齒的感覺。

**之前在長安,難道跟彰義軍產生過沖突?

**剛說完,郭威皺了皺眉。

他對史匡威有印象,去年在河北一起打過契丹人,史匡威還幫助柴榮鎮守滄州,立功不少。

本來郭威擬定了一系列的封賞,可是上報奏請官家批准後卻一直杳無音信。

柴榮解釋過後才知,原來在滄州時,官家與史匡威鬧得也很不愉快。

當時滄州就那麼些兵馬,官家和柴榮、史匡威、符金盞幾人都鬧得不愉快,也不知道究竟是誰的問題。

朝廷甚少有人注意過彰義軍的功勞,但郭威身為樞密使,又是知兵用兵的能臣,當然知道彰義軍對於朝廷的重要性,也知道彰義軍這些年為國戍邊立下的功勳。

去年,吐蕃人趁關中空虛,調兵遣將猛攻隴山關,幸虧彰義軍死守關隘,才保住隴山關沒有落入吐蕃人手裡。

隴山關若是丟了,原州無險可守,吐蕃人就能順道進入涇河流域,關中西北門戶,將對吐蕃人大開。

這些年以來,朝廷和百姓的關注重點都在河北,在契丹人身上。

但郭威深知,在關中,在河西,還有吐蕃人、吐谷渾人、羌人是中原王朝的大敵。

甚至盤踞夏州的党項人,也已經開始聽調不聽宣,名義上尊奉開封朝廷,實際上跟自立沒有區別。

郭威有心加強河西防備,奈何朝廷始終以河北為重,眾臣目光從未正眼看過身處抗擊吐蕃人第一線的彰義軍。

以契丹為重,這是朝廷共識和大政方針,郭威知道不是自己一個人能改變的。

劉承祐聽完**的話,深以為然,冷喝道:"史匡威勾結李守貞,此前就有擅自制鹽售鹽,攫取朝廷鹽利的罪名,這次竟然不知悔改,與李守貞沆瀣一氣,妄圖佔據關中對抗朝廷,實在是罪無可赦!朕...."

劉承祐剛要下旨,宣佈褫奪史匡威一切官職,郭威忙道:"官家息怒,臣有一言。"

劉承祐強忍不耐煩:"郭樞密請講。"

郭威沉聲道:"此前說過,單憑一份祭天告文,無法定符彥卿之罪,那麼又憑何以定彰義軍之罪?

史家三代鎮守彰義軍,世代忠良,為國戍邊,與吐蕃人死戰,彰義軍民同樣是我朝百姓,深受國恩,如何會與李守貞叛亂?

此事,臣以為該當徹查以後再說,不可輕易定下罪名。"

史弘肇本不想替彰義軍辯解,同樣姓史,但他可是正統漢人出身,不是史匡威那種沙陀胡人。

不過郭威給他使眼色,史弘肇不好拒絕,只得站出來說了兩句附和的話。

**提高音調道:"史匡威攫取朝廷鹽利,私自賣鹽,將大筆鹽款據為己有,乃是不爭的實事!還有一事,臣還未稟明官家,諸位同僚也不知情。

此前,官家下旨,令鳳翔軍焦繼勳和涇州都鹽使許興思進入涇州,調查史匡威製鹽販鹽一事。

後來,焦繼勳因為接到蜀軍異動的訊息,急忙趕回鳳翔主持大局,此事不了了之。

可涇州都鹽使許興思,卻無故失蹤,至今下落不明。臣懷疑,許興思已經被史匡威殺害!"

此話一說,大殿之上又是一片譁然。

**大聲道:"請官家下旨,暫時罷免史匡威節度使之位,等事情調查清楚再論其罪。定難軍李彝殷上表狀告史匡威縱容屬下殺害李氏子弟一事,也需要詳細查明。

史匡威諸多過失在身,實在不適合繼續擔任彰義軍節度使。可讓靜難軍王守恩暫代,整合兩鎮兵馬,與焦繼勳聯手,進逼長安,讓李守貞首尾難顧。"

**這番說辭,聽起來當真無懈可擊。

先剝奪史匡威的職位,將彰義軍交給王守恩,整合兩鎮軍力,配合鳳翔焦繼勳,從西面牽制李守貞的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