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牛是重要生產力,為了保護農耕,在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頒佈了「肉食禁止令」,即每年四月至九月間禁食牛馬犬猿雞等動物。

再加上日本文化的影響,認為吃肉者不潔,所以一直以來,日本人大多不吃牛肉。

這一情況到了明治時期才有所改變。

在制度上明治政府把肉食作為改良日本人體質、文明開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社會上推行,在1872年,明治天皇帶頭挾了一筷子牛肉,於是食用牛肉才開始在日本成為風潮。

根據一份歷史記錄,日本人在1879年吃掉了3萬餘頭牛,牛肉是嚴重供不應求的。

日本本土的牛種本來不是肉食用,體格小、產肉量也不多,為了提高產量,日本政府開始鼓勵引進外國的優秀牛種與本國牛進行雜交,培育出體格大、產肉量高,飼養週期短並且霜降明顯的優質肉牛。

【和牛】的說法就是這時候誕生的,主要為了與外來牛種進行區分。

但是雜交過度的後果是本土牛特色的霜降基因也被逐漸稀釋,日本政府發現這一苗頭後趕緊採取措施。

經過對各牛種進行系統整理,最終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確立了【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無角和牛】四個品種為和牛,並嚴格禁止這些品種再與外來的牛種雜交,以保證其血統的純正。

日本和牛雖然是與外國牛種配種、繁育而來的,但日本政府為了保持這一珍貴的商品的稀有性,在1988年釋出禁令,禁止出口活體和牛!

只是當時日本本土的和牛養殖不給力,但市場需求又旺盛,這就給其他國家提供了機會。

在1970年代,加拿大和美國曾以科研為名運輸了和牛精子和牛種,最先導致日本和牛在海外繁衍。

但真正讓日本養殖業者氣得牙癢癢的是1997年由美國的cker主導的yu組織,透過日本et japan(etj)將幾十頭活體黑毛和牛及基因進口到美國。

幾年內美國愛荷華州、德克薩斯州的動物實驗室生產了數以千計的純種日本和牛運送到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農場進行繁育。

雖然將活體和牛出售給美國的養殖戶武田正吾從日本和牛登記協會除名了,但為時已晚,美國已經在本土建立了龐大的「和牛家族」,並在之後數年出口到數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和牛家族已經遍佈幾十個國家的農場。

日本在這次事件當中,直接或者間接損失,可能超過數十億美元。

所謂前車之鑑乃是後事之師。

國家高層也不想見到這一種局面出現。

而且和日本和牛產量低,雖然單價高,但是總體價值不大這一點不一樣。

吳思源培育出來的【中國安溪牛】具有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本低等等優點,假以時日取代國內外來品種牛的統治地位並不難,說不定還可以反攻國際市場。

國際牛肉市場可比國內的牛肉市場大多了,這可是一個萬億美元級別的市場。

如果能在其中分一杯羹,那其中的經濟效應,可不是數十億美元能比擬,起碼得數百億美元,甚至有可能上千億美元。

這麼大一塊肥肉放在面前,國家可不想被國外的人咬走了

追書神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