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的過程之中是有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的。

一旦爆發疾病,往往就是大規模的撲殺掩埋,投入血本無歸那種。

訊息封閉的牧民不知道這種資訊。

但是多年的養殖經驗,讓他們也明白養殖的風險。

所以,初期的敕勒川養牛場,敕勒川養雞場規模並不大。

敕勒川養牛場只引進了五百頭黃牛,這個數量在後世幾萬頭,十萬頭的養牛場來說,簡直是不堪一提,但對敕勒川的意義卻是十分重大。

至於敕勒川養雞場。

養雞的成本低,所以一次性進了2000只本地土雞。

吳思源變得更忙了。

養殖的第一大風險來自於疾病。

所以要打各種疫苗。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這種情況,想打疫苗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吳思源有【偵測靈光】。

【偵測靈光】可以讓吳思源看出那些黃牛或者雞苗是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將這些挑選出來,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疾病在牛群或者雞群裡傳播。

再配合後期的管理,就可以極大地降低養殖的風險。

但是,疾病的發生是處於動態過程之中。

為了最大程度地預防,所以吳思源也必須處於動態奔波之中。

他每天週轉在草場,養雞場,養牛場之間,忙個不停。

養牛還好。

馬吃什麼,牛就可以吃什麼。

牧草這些粗飼料和豆粕這類精飼料都有。

但是養雞光吃草可不行。

吃玉米穀子成本又太高了。

吳思源跟那個農業專家討論了好久,開創性地修建了一座小型而且封閉的蝗蟲養殖場。

這是吳思源頂著很大壓力才建下來的特色養殖場。

草場上多餘的牧草,就被丟進去蝗蟲養殖場裡,讓蝗蟲吞食。

而長得肥肥壯壯的蝗蟲,則進入了土雞的肚子。

土雞也因此茁壯成長。

四個月後。

第一批土雞出籠,質量優異,被下鄉的副食品供銷社收走,換了不少緊俏的東西,還有現金,糧票。

牧民們的生活又好了一些,每人還分到了一些雞肉和幾枚雞蛋。

在這個年代,任何一種食物都是珍貴的。

有了效果,不用吳思源催,第二批的土雞養殖又很快提上議程。

這一次,養殖的規模又擴大了。

直至1975年的時候,敕勒川養雞場已經建立了多處分場,養殖規模達到了五萬只,成為敕勒川牧場除了養馬之外的另一個拳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