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想過了,單單依靠養馬,在這個年代,是十分脆弱的經濟生產活動。

只有進行多元化的經營發展,才能擁有更廣闊和更穩定的未來。

當然就算是多元化的發展,也應該有一個立足點。

而吳思源給敕勒川牧場想好的立足點,就是畜牧業。

當然不是單純的養馬,而是要擴充套件到養雞,養牛,養豬這些品類上來,進行規模化的養殖,而不是像現在,小農經濟模式的散養!

成不了什麼大氣候!

但養殖是需要條件的!

別的不說,最基礎的飼料總要解決吧!

連吃的都沒有,養什麼都得餓死!

但是敕勒川牧場基本所有的草場都被馬匹所佔據。

就像之前說的,十畝草地才能養一匹馬,這還是不算豆粕玉米之類精飼料的情況。

哪裡有多餘的土地去養殖別的牲畜?

吳思源用金手指【神農角空間】最佳化的羊草,那增產的牧草,用來將馬匹養得膘肥體壯是沒有問題,但是想要做些別的,就力有不逮了!

但是羊草的產量不行,不是還有別的高產量牧草嗎?

吳思源在他的【神農角空間】裡面,意外地找到一包後世鼎鼎有名的牧草種子,就是號稱【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壽命5-10年,高者可達25年。

它的根系發達,直根系,主根粗長,入土深3-6米,最深可達10米,側根著生很多根瘤,根上端與莖相接處為根莖,由根莖產生莖枝。

種子小,腎形,黃褐色,新收種子有光澤,千粒重2.33克,每斤種子約21萬粒!

在生物學上,紫花苜蓿為蟲媒異花授粉植物,喜溫暖半乾旱氣候。抗寒性強,可耐-20度低溫,由於根系深,抗旱性也很強,很適合敕勒川牧場現在的環境。

不過在栽培上面就需要投入精力,因為苜蓿種子細小,播前需精細整地,做深耕細耙,上虛下實,並保持土壤水分,在貧瘠土壤施入農家肥及磷肥作底肥,以利根瘤形成。

如果在從未種植過苜蓿的土壤上栽培時,接種根瘤菌劑,有很好的增產效果。

苜蓿苗期植株矮小,易受雜草危害,應及時除草。

苜蓿耗水量大,故在乾旱季節,灌溉可大幅度提高產量。早春灌溉和每次刈割後灌溉,對提高苜蓿產量非常顯著。

雖然種植起來還是相對麻煩一點,但是苜蓿鮮草和乾草是肉牛奶牛的優良牧草,其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易消化,各種家畜均極喜食。

初花期刈割,製成的乾草粗蛋白含量可達17%。

在乾旱地區無灌溉條件,每年可刈割2-3次,有灌溉條件或降水多時可刈割3-7次。在灌溉條件下每畝可產乾草800-1000公斤或產種子40-50公斤,產量可謂驚人。

要知道,羊草一畝地乾草產量才不過是200300公斤。

這還是理想情況下的。

紫花苜蓿的產量是羊草的5倍以上。

這意味著,在不考慮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同樣的紫花苜蓿草場土地,能養目前敕勒川牧場5倍的馬匹。

這5倍的差距,實在有太多想象的空間。

而這還是沒有經過【神農角空間】種子最佳化的結果!

如果經過最佳化,益植百分之二十五之後,那就是超過6倍的產量差距了!

吳思源只是回想起紫花苜蓿的各項資料,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將【神農角空間】裡,果樹下面那一片片羊草給鏟了,一根不留,全部給【神農角空間】分解作為養料,然後全部種上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還是需要精耕細作的,哪怕【神農角空間】裡面得天獨厚,有些地方還是得親手動手辛苦一下的。

就這樣,吳思源白天在山上放著馬,防著狼,晚上則進入【神農角空間】裡忙活著果園和紫花苜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