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震動(求訂閱) (第2/2頁)
章節報錯
吳思源也同意了,畢竟他也理解此時國內的消費力。
此時,王勝利已經成為食材配送行業裡面的【老炮】了,生意都做到了附近幾個省份。
趕在十月份的黃金週之前,王勝利也從吳思源這裡採購了10萬斤的黃鱔。
這就是430萬元了。
10月份進入下旬。
黃鱔進入韓國市場之後,反響特別好。
這不,那個韓國客商,又跑過來,給吳思源下了訂單,一次性要走了20萬斤的黃鱔,直接把兩個合作社的商品鱔給清空了。
同樣是原先的價格,這就是1600萬元了。
按照之前吳思源跟兩個合作社簽訂的協議,黃鱔是由吳思源統一回收的!
而吳思源統一回收的價格是40元一斤。
也就是,如果只有王勝利這個採購商的話,在他沒提高採購價之前,吳思源在這方面是什麼都沒賺的!
吳思源主要賺取的是韓國外商的差價。
一斤他就賺40元的差價。
韓國外商前後採購了30萬斤的黃鱔,在這一方面,吳思源就賺取了1200萬元。
王勝利那邊採購了10萬斤黃鱔,吳思源就只賺取了30萬元的差價。
而兩個合作社,收到的貨款,就只有1600萬元。
扣掉成本,兩個合作社總共分到了640萬元的利潤。
而這640萬元的利潤,按照股份分配,有六成是吳思源,也就是說384萬元歸屬吳思源。
真正分到兩個【黃鱔合作社】的,就只有256萬元。
平均一個合作社128萬元。
兩個村子都有上百戶口,平均每一戶可以分到1.28萬元。
當然,實際上沒有這麼多,因為兩個村委都會截留一部分作為村集體發展資金,但每一戶拿到1萬元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而在兩個【黃鱔合作社】的養殖池裡,最起碼還有20來萬斤的黃鱔再養一兩個月就可以出欄上市。
那時候,平均每戶再分七八千塊都沒有問題!
即是說,光這個【黃鱔合作社】,就給兩個貧窮的村子,每家每戶,一年增收接近2萬元。
這個訊息一上報上去,就連市委都震動。
負責經濟建設的市高官都下來調研,並勉勵兩個村村委,戒驕戒躁,再創佳績。
劉廣聚做為兩個【黃鱔合作社】的代表人物,接受市電視臺記者採訪,並在晚間新聞裡播出。
這件事把劉廣聚樂得幾天幾夜都合不攏嘴,並且多次受邀去到鎮上,甚至縣城裡,在一干領導面前做報告。
縣城高官也多次下來調研,在經過多次常委會討論之後,做出了重點發展青山鎮黃鱔養殖產業的規劃,並且在技術研發、精深加工、市場營銷上進一步加強創新,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精誠合作,引智引資,推動黃鱔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這樣的指示之下,一個個黃鱔養殖合作社成立建立,一個個黃鱔養殖池建立起來。
吳思源的【富華飼料廠】也隨之獲得高速發展。
三年之後。
一棟棟花園小樓在劉家溝興起,寬敞的水泥道路,乾淨衛生的環境,以及笑容滿面的村民,隨處可見的小車……
而【富華飼料廠】也變成了一個佔地十畝的大廠,僱傭員工超過五百,年產值上億。
一棟棟水泥廠房矗立,一輛輛滿載原材料和特種飼料的貨車進進出出,一片繁忙之景。
而吳思源原先的院子,也變成了豪華的別墅莊園。
他就站在莊園院子的洋槐樹下,看著地面的泥土,那是他挖到石鎖的地方,突然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