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合作是農戶按公司要求自己出資建場,然後租賃給公司。這種模式可以實現養殖生產分階段、流程化、分散佈局、統一管理,共享成果。”

“第四種,公司+農戶模式,這種模式以雙彙集團為代表。以肉類屠宰企業為主,與農戶簽訂合同,對品種和飼養提出要求;農戶按訂單要求生產,企業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務與指導,由企業收購生豬;企業在收購價上給與優惠,以略高於一般豬的平均市價收購。”

“第五種,公司+合作組織+農戶模式,這種模式以得利斯集團為代表。公司牽頭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相當於得利斯的一個優質商品豬供應基地,實行【三級閉環養豬模式】。”

“合作社從得利斯集團的原種豬場引進父母代母豬,將繁育的商品仔豬分發到社員戶育肥;由合作社提供統一的服務包括資金、裝置、種豬、飼料、獸藥、疫苗、**、技術、培訓、收購等;最終由得利斯集團的屠宰場回收出欄肥豬。”

“第六種,合作組織+農戶模式,這種模式以養豬戶自願參加,實行自我服務,有一定分工的聯合養豬組織;合作成員包括養殖戶和專職或兼職人員;專職或兼職人員內聯農戶,外聯市場,分別從事飼料加工、生豬運輸、購銷、資訊和技術服務。”

“而這六種模式當中,我覺得比較適合我們公司的,就是前三種模式!”

“哦,說說理由!”吳思源坐在老闆椅上,翻閱著關學列提供上來的報告,語氣平靜地說道。

“後面三種養殖方式,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散戶養豬。其實歸根到底,還是類似於訂單農業那種模式,養豬戶今天把豬賣給你,明天就可能因為別人出到高價,把豬賣給別人,穩定性不高。而且由於養殖分散,養殖成本相對較高,因為農村養豬戶天生的侷限性,養殖環境相對髒,亂,差,公司也無法對養豬的品質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制約公司下一步的發展!”關學列言之鑿鑿地說道。

“當然,這種模式也有好處,對於公司來說,它的投入成本會相對偏低一些,就算有所損失,也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吳思源聽了暗暗點頭,站在他的角度,也不看好後面三種養殖方式。

關學列注意到老闆眼眸之中的肯定神色,心中更是添了幾分自信,繼續道,“前三種模式當中,其實需要關注的是前兩種模式!”

“以溫氏集團為代表的【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其實就是公司間接管控下的中小型養殖農場模式。”

“以牧原公司為代表的【公司垂直一體化】模式,這種模式說白了,就是全包了,什麼都是自己來管理,優點是全程可控,缺點是投入過大!”

“【垂直一體化】模式下的牧原公司,毛利率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與溫氏集團的盈利水平相差不大。”

“溫氏集團如果把養殖戶的利潤也包括進來,那麼其毛利率比牧原更高。也就是說其養殖效率和單位養殖成本比牧原更低。由此可見,溫氏集團這種模式,要比牧原公司的模式,效率要高!”

“當然,這是建立在牧原公司的養豬規模還不夠大的情況下,一旦牧原公司的養豬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這種模式下,成本端的又是會越來越明顯。”

“不過,牧原公司這種模式,前期資金投入大,擴張起來也慢,所以在規模上,一直比不過溫氏集團。”

“你的意思是更傾向於溫氏集團的養豬模式?”吳思源直截了當地問。

做老闆就是有這個好處,不用太顧及他人的想法就可以直接發表自己的意見。

“不,我覺得牧原的【垂直一體化】更適合我們公司!”關學列這回答,倒是出乎吳思源和旁聽的蘇世賢的意料之外。

“為什麼?從你的報告上來看,溫氏集團的毛利率更高,投入成本更低!而牧原公司的前期投入成本很高。”吳思源奇怪地問。

“是的,原則上我是更傾向於溫氏集團的養豬模式,但實際上,卻不得不採取牧原公司的模式!”關學列點點頭道。

“因為我們沒人!”

“沒人?難道不可以聘請嗎?”吳思源疑惑地問。

“普通的人才可以招聘,但有著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卻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大規模招聘。”關學列道,“我研究過溫氏集團,知道他們這一套模式,前面要有高素質的員工深入一線養豬場,指點和解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之中遇到的問題。”

“後面要有尖端的技術人員,培育出高品質,高產出的優良豬種。”

“兩者相輔相成,可謂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