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書幾眼掃完就得,再看也看不出花兒來。

唐雲風遞還給郭德剛,後者接過來放回包裡。

並未說什麼,只是喝著茶,不過臉色依然不太好。

這個唐雲風理解。

自己師父多聰明一個人吶,紛爭升級到這個程度,他不可能聞不出別樣的味道。

只是啊。

他可能做夢都想不到。

這張輕飄飄的白紙黑字,拉開得卻是一場持續十幾年而不落幕的紛爭。

相聲門:主流與非主流。

算了,還是換兩個詞,好理解一點:新式相聲與傳統相聲。

新式相聲以寓與教為主,傳統相聲那就是簡單了,所有能耐全在一個“樂”字上。

這是理念之爭,說孰是孰非反而膚淺了。

唐雲風不管別的,他只喜歡能把人逗樂的相聲。

沒得選,那便乾脆不選了嘛!

所以唐雲風倒是覺得,師父大可不必如此。

去年年底,在自己的建議下,整個德芸社的段子全部修改過一次。

屎尿屁、倫理哏還有,但至少沒以前那麼露骨。

說白了,最粗的那個底,早在幾個月前就被兜上了。

已經主動做到這一步了,還能怎麼著?

至於說高雅嘛。

不可能。

傳統相聲發展上百年,累積出來的段子,沒有一千,也得有八百。

可甭管它失沒失傳,全部算進去,壓根兒就沒多少可以稱得上高雅的。

到了德芸社這裡,問題就更實際了。

一個班子,幾十號演員輪番上臺使活。

能耐有高低,風格有左右。

哪有那麼多高雅的活給你使?

每個演員使這些活兒又能不能出彩呢?

臺下來來去去的觀眾,他們又買不買你的賬呢?

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班子老少爺們脖子上的繩,是關乎大夥碗裡有幾粒米,能不能吃飽飯的難題。

沒人靠呀。

園子要想發展,大夥要想吃飯,誰也沒得靠。

好壞全在臺下的觀眾。

上至遮風的瓦,下至立錐的地。

中間你身上穿的衣裳,嘴裡一日三餐吃的那口肉。

那都是觀眾一張一張票錢,給供養出來的。

無君子不養藝人。

這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