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梗到熱梗得有個過程。

一聽奇,二聽熟,三才是熱。

開頭得奇,打相聲演員嘴裡一說出來,觀眾仔細一琢磨。

“喲,新鮮嘿!”

“有點意思哈!”

這梗就算立住了,剩下的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成的。

花花轎子人人抬,得靠演員和觀眾一起反覆傳播,最終才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熱梗。

人說,寫新段子是為相聲行當置產業,那造梗就是為德芸社置產業。

比如說,唐雲風以前嘴裡喊出來的“郭桃心”“桃心公主”“驢鞭”“補腎”,還有他自己的外號“唐流氓”。

上至郭德剛,下至一眾小角,合適了就拿來用,這沒有什麼違和的。

人生嘛,不就是笑笑別人,再讓別人笑笑自己麼?

更何況,他們還是相聲演員!

專屬梗?

不存在的。

只不過是誰說得次數多,誰把它說出了名而已。

有了託底,其他演員便開始添磚加瓦,幫他把這個標籤貼穩嘍。

那些未熱起來的,成百上千的包袱,沒人會記得的,更沒人會管它屬於誰的。

沒有的事兒!

演出至此,墊話完成,入活兒完成。

唐雲風的表演,已經讓郭德剛和於慊很滿意了。

不然,你以為郭德剛真會腦子一熱,說出什麼“亮底就讓你出師”這種話來?

幼稚!

一切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臺上的爺仨,各自的目標均已經達成,那後面便不再折騰。

只按本子往後順,順利演完便算大功告成。

求穩!

現在的《扒馬褂》,遠沒有後來其他小角們演時那般複雜。

複雜,其實都是被逼出來的。

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段子,都是被逼出來的。

同一個活兒,使得人太多了,那便沒飯吃。

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