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早早的吃過午飯。

王海開車,把郭德剛、唐宇送到了天橋德芸社。

燕京天橋、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廟、魔都城隍廟,號稱民國時期四大繁華之地。

眼前的天橋,自然比那會兒要講究得多,但依然聲名在外。

德芸社賃下的這棟兩層小樓,就是民國老戲樓改建的。

改動頗大,不過好歹保留了濃郁的藝術風格,整體味道還在。

千把來平方,三百個客座!

就民間園子的規模來講,算是大的了。

園子大門之上,掛著一塊黑底金字的招牌,正是由馬大師親題的“德芸社”三個字,很有力道。

起頭的“德”字,少了中間的一橫。

這可不是錯別字,而是效仿古法書寫的。

大概以清朝的《康熙字典》分界。

之前,無一橫的屬於規範體,有一橫的反而是異體字。

《康熙字典》問世以後,以皇權顛倒了民俗,完全反了過來。

只不過,書法家們還是以古法書寫居多,沒理會那個勞什子皇權。

所以,天橋德芸社,無論是場地,還是門面,都滿是傳統藝術的氛圍。

唐宇很喜歡這種感覺。

長衫旗袍,詩書佳人,想來該別有一番味道。

可能也正是他對傳統文化太痴迷,沒幾個姑娘受得了,才導致他前世今生都孑然一身吧?

繞前門,到後巷,師徒二人下車。

從後門進場,發現人已經來了不少。

除了小一輩的演員,還有老先生也在。

這裡是德芸社自己的場子,是演出的主陣地。

週一休息,週二到週日每天開下午場和夜晚場。

下午場是兩點到五點,演出三個小時。

此刻,離開場只剩下個把小時。

小嶽和燒餅正在臺前歸置桌椅,打掃衛生。

後臺的演員們,有的在化裝,有的在對活。

眾人各司其職,前前後後都在忙碌。

可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個清瘦老頭,獨自坐在椅子上品茶。

郭德剛進來,第一眼便瞅到這位老爺子,趕緊恭敬的走過去。

“張先生,您今兒個怎麼過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