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的那群人都快瘋了,恨不得直接衝上去給罵人的那些人幾個巴掌!

怎麼會有人問出這個樣子的問題?

這個不是在給何深遞出把柄嘛?

這個就是現在那群想要搞何深的那群人,此時此刻最深的感觸。

這群人說,讓何深拿個什麼獎項證明一下他的音樂會,他的唱片是真的牛逼。

然後說自己不懂音樂,根本聽不懂他們那些古典音樂之中的什麼雜七雜八的細節。

聽上去好像是威脅何深,罵何深。

好像很讓人感同身受。

畢竟大家能夠聽懂古典音樂的,真的不是大多數。

古典音樂裡面演奏者考慮的細節特別多特別多,絕大部分人是根本沒有辦法聽懂全部的細節的。

如果讓他們去說一個古典音樂怎麼樣,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基本上就是高雅,就是好聽,然後拒絕。

這個很正常,不聽古典音樂的人,永遠是大多數。

對於複雜音樂的欣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的。

否則,最火的作品就不是什麼學貓叫,而是其他的一些什麼現代派先鋒派的作品了。

現在這個人說,說他們聽不懂古典音樂,說讓何深證明給他們看。

說何深連行內人的認可都拿不到,還指望拿到他們的認可?別做夢了。

這一下子,就將話題完全吸引到何深的這些作品,究竟有沒有行業認可上。

並且這個認可還不是國內的認可,而是需要國際上的認可。

別是那些古典音樂大國,比如說德意志,法蘭西白旗國,以及漂亮國之類的國家。

說能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得到他們認可之後,他們才會大概稍微認可一下何深的作品。

稍微認可一下。

聽到這個地方,好像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是非常的合理。

除了那些懂行的人覺得血壓有點高,恨不得跟那些人正面打一架,告訴他們什麼才是藝術之外。

其他的都滿好的。

絕大部分人,也大多認同這個觀點。

希望何深可以拿出一個證明,證明他的這些專輯,這些唱片,是很厲害的。

這個就是所謂的第三人理論,他們希望找到一個絕對嚴謹且符合權威認證的第三人發言人,代替他們思考。

他們會根據第三人的分析,謹慎地判斷,究竟應該不應該相信。

就比如說一本書,看到書的第一時間,基本上不會立刻看這本書,而是要去看這本書的資料,看看這本書有沒有刷資料,看看書評,點贊,出圈等一系列的資訊。

然後從中找到好的資訊,去分析,判斷自己究竟應該不應該看。

這些資料,就是第三人。

現在這群人所想要的,也是一個第三人,權威的第三人!

如果是其他的什麼鋼琴家,可能在這個時候就氣地半死,然後因為沒有成功拿到獎項,從而徹底沉淪。

但是何深是誰啊?

何深是現在古典音樂方面,最火的一位鋼琴家!

華國內絕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怎麼認識何深,不知道何深什麼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