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深選擇的肖邦鋼琴練習曲,只有兩首。

一首名為冬風,另外一首,名為三度。

這兩首肖邦練習曲,全部都是肖邦練習曲中,最為困難的作品,幾乎可以媲美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

並且……肖邦作品中所蘊涵的音樂性,要比李斯特早期練習曲作品中所蘊涵的音樂性,要多很多很多。

畢竟人家肖邦是鋼琴詩人,在音樂寫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讓音樂變得更加音樂。

而李斯特則是鋼琴之王,以無比強的技巧碾壓眾人。

這個,就是李斯特早期作品,與肖邦早期作品最為顯著的區別。

而等到李斯特的晚期作品,雖然依舊是以無比強大的技巧著稱,但是他的音樂中,所蘊涵的那種關於音樂的思考,變得多了許多,更為的深沉,就比如說他的《b小調奏鳴曲》一般。

到那個時候,就真的說不上兩個人誰好誰差了。

最起碼現在,在他們兩個人早期的時候,音樂性上面,肖邦還是佔據那麼一點點優勢的。

而這一首肖邦的冬風練習曲,其中更是音樂性與技巧的完美融合。

其中既有無比豐富的技巧,還有更加讓人難以言喻的音樂性。

一開始最簡單,幾乎小孩子都可以彈奏的單音出現。

如果是普通人,那種幾乎沒有聽過肖邦作品的普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曲子太簡單了,基本上就是那種我上我也行的樣子。

不過,這個只是一個開頭。

就正如溫水煮青蛙一開始的溫水。

前面八個小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只是一個最基礎的音,最基礎的主旋律,讓人根本分辨不出來後面的恐怖。

何深的手,在鋼琴上緩緩爬過,音樂從他的手心中流出。

他在這個地方的詮釋,跟前面一首夜曲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

乍一聽聽上去,並沒有那種特別顫慄的感覺。

但是,能夠非常清晰的聽到音樂中所蘊涵的那個深度。

讓人能夠一聽,便被他的詮釋,所吸引。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普通演奏者,跟大佬級別的演奏者,之間的差距了。

如同是普通的人,可能就直接將那麼簡單的音給按出來就完事了。

但是,何深並沒有。

他在思考,思考著這個開頭,自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是一片溫存,是溫暖。

是在漫天大學之中,躲在林間小屋烤火的那一種溫暖。

而這一份溫暖,將會作為自己作品之後,最為堅定的火苗,不會被任何事物是熄滅。

渺小,但是無比堅定。

這個就是他所想要描寫的東西!

那麼……

何深在第八個小節結束後,水溫拉到最高的地方,緩緩停下。

就如同過山車一般,停靠在最高點。

所有人,在場的所有人,他們全部都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