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演戲(第2/3頁)
章節報錯
有時拍攝順利或者演員的表現出彩,黃中也會興致勃勃地指點一下韓試奧妙,精彩的點在哪,導演如何掌控。
多半屬於對牛彈琴。
“陳道中老師的演技不用說,程躍如和章青艾,也是兩個不錯的苗子。”兩名年輕演員得到了黃罍和黃中的一致肯定。
能不用心麼。
現在對於兩人而言都是一飛沖天的機會。
韓試都碰到過好幾次,程躍如和章青艾在休閒時間琢磨劇本,晚上相互對戲,認真得跟提前排練似的。
“幾位都看過劇本了,今天的戲在劇中是個不重的部分。”黃中講戲時韓試每次都會旁聽,從紙上的文字變成鏡頭裡的畫面,就是導演將劇本理解運用出來的過程。
“背景你們也都瞭解了,重頭戲肯定是接下來馬上就要進行的巴黎和會,顧維鈞在會議上振聾發聵的演講。”黃中把幾個主演拉到一塊,“可是在高潮到來前,所有圍繞著主角顧維鈞身邊的角色,都不是可有可無的。”
幾人點點頭,儘管現在拍的電影是偏向紀實性質的,但藝術手法肯定同樣重要。
裡面的角色都不是一張張臉譜,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一切潛伏著壓抑著掙扎著的不起眼的片段,都是為了最終合理地劇情推向圓滿。
就如憋足了一口氣,一下子吐出來的酣暢淋漓。
“這段戲呢,主要是歷史上會議召開前的一幕,顧維鈞、肖克儉和梅的日常對話。
當時的華夏是作為戰勝國出席的,國內有很多人對和會抱有相當高的期待,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作為談判代表之一的顧維鈞,壓力是巨大的,一邊揹負民眾的殷殷期盼,一邊是國內北洋正府的軟弱不作為,而顧維鈞又深知國際形勢上的不容樂觀。”
巴黎和會期間,華夏派出五名代表,而列強只給出了五個席位,華夏外交使團多次爭取,主辦方總是迫於“日方壓力”拒絕。
氣的中國代表團說出“不給席位,我們5人輪流開會”的話語。
可最後,主辦方還是隻給了2個代表席位。
蔑視之意無以復加,可想而知談判的結果會不會好。
黃中對於陳道中是放心的,簡略提了一句就把目光對準了程躍如和章青艾:“顧維鈞和肖克儉,一個試圖透過外交、透過正府的政治手段來尋找出路,是有著睿智的全盤考慮並且付諸行動的,一個希望號召民眾的覺醒來自救,可多少是有些茫然的、衝動的,一腔赤誠卻並沒有一個清楚的思想綱領。兩人是老相識,又都是愛國人士,但產生了理所當然的分歧。
現在的對話就是肖克儉,和南棒革命者一起爆炸島國旅館的偏激行為後發生的。戲份不大,卻極有張力,充分地體現著風雲激盪時代不同救國理念下的碰撞,像於無聲處聽驚雷。”
肖克儉好心辦了壞事,讓外交使團在國際輿論上越發被動,可肖克儉的所為又充滿了強大的使命感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令人不忍職責。
“那麼對於你們三個人來說,表演的張弛就尤其重要,在平靜的背後是那個年代的波瀾壯闊,不能就當成一次普通的爭吵來對待,要體現各自的內心衝突,又要避免太直白太粗糙。各自人物的性格和主旨都必須形成一個建立。小程,你先說?”
程躍如表情嚴肅,侃侃而談:“肖克儉他這個期間肯定是非常壓抑的。從劇本和歷史中的真實來看,他都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地投身於愛國運動當中,有著捨身取義不成功便成仁的熱血和勇氣,觀念上肯定無法被顧維鈞折服,甚至本就激進的他也許會有一點由於朋友的不支援不理解而越發的憤怒。
可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明事理的高階知識分子,所以很清楚顧維鈞面對的局面,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反思的心理,但應該不是愧疚,至少不是很多,情緒上更像是憋悶,才會有後面徹底的大爆發。”
說的很透徹。
燕影的科班出身,又能被黃罍和黃中挑中,分析劇本的基本功是不差的。
“說的很對。”黃中先讚許了一句。
黃中的導演風格精益求精,在拍攝過程中嚴格無比。可嚴格卻不嚴厲,並不是片場暴君似的只會罵人,讓他在劇組裡的口碑極好。
“但太寬泛了。”黃中接著笑了下,“像是我說的話,而不應該是你說的話。我是導演,我給你的是劇本,是背景和人物梗概,是涉及到角色的全部要素,可你是演員,你說的一大段對你吃透角色有幫助,卻不是我希望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