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昌平君的試探(第2/2頁)
章節報錯
尤其是那一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正應當年信陵君禮賢下士,居趙之時與平原君論,平原君門下賓客聽聞後半數去投靠信陵君,而後使得天下士人投奔信陵君的典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當年信陵君與平原君的故事,也是他聽聞這四句話後腦海中瞬間便浮現出來的畫面。
魏王昏庸無道,為秦軍所破,魏人如今又怎會不懷念當年任用賢才,禮賢下士,率軍攻至函谷關下,使秦人不敢出關的信陵君?
好奇,則是對其本身能力的好奇,已經對其未來究竟能走到那一步的好奇。按說少年熱血,年輕人揚名於世,怎能不建功立業?
思及此,熊啟微微一縷鬍鬚,輕輕的搖了搖頭。
以他的眼力,自然可以看出,天賦與名氣,乃至魏無忌之子的身份都不是魏言身上最可怕的東西。
更可怕的是什麼?
是這位魏言先生的心性。
若是他年方十五之時有這般成就,哪怕是上面有那幾位“老人”壓著,只怕也早就張揚的上天了。
而在魏言身上,他卻看到了謙遜與隱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於六國的人才,甚至是秦國內部的少年天才,羅網,陰陽家這類的勢力也都不會放過。
如當年的甘羅。
極致的天賦與時間相結合,在加上善於隱忍的心性,昌平君幾乎已經可以預料到,另一個怪物的崛起。
對於秦國的情況他太瞭解不過了,扶蘇之母為楚人,嬴政不立後,據昌平君多年推測,原因有三:
其一,若扶蘇為國君,不使扶蘇將來和他一樣,有一個叫太后的“東西”拖後腿。
其二,如今,誰是嬴政之後的下一任秦王還未定,而扶蘇之母為楚人,若立其為後,則相應的,扶蘇也必然會是未來的國君,而楚系的勢力,已經太大了。
大到昌平君自己都已經心驚肉跳,每行一步,都如臨深淵的地步了。
第三,則是為了自己的權力不被分散。
當然,這一條的成分很小,因為他是嬴政。
可卻絕不是沒有!
嬴政如今在秦人心中就是神明,他也做到了集權到了一種極致,這不假,可政治是個神奇的東西,太子與王,又是另一種矛盾的集合體。
總而言之,放權之後,在想收回便是難上加難。
立賢不立嫡長,固然有好處,可卻也不是沒有壞處的,那就是如果大家都很優秀時,該怎麼辦呢?
爭端一起,豈能不禍起蕭牆?
不過嬴政的兒子裡,除了扶蘇以外好像沒有成氣候的。
不過很快,田言開口打斷了他的思緒。
“秦相之名,亦是如雷貫耳。”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