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晏懿將軍。”有路人低聲道,這些逃不過驚鯢的耳朵。

百姓們迅速的四散開來,熟練的遠遠的躲開晏懿和他飛揚跋扈的護衛們。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燕國大將軍晏懿。

此人是個草包,在原著之中他欺下瞞上,陷害下屬,是個十足的小人。

你可能很疑惑,為什麼這樣一個能做到大將軍的位置人,會是一個如此卑劣的小人。

但結合當下的燕國政治來看,也只有一個小人,才會被允許做到這個位置上。

但他卻不能死,有這樣一位無能至極的敵國將領存在,對於秦國來說相當於多了十萬援兵。

他可是秦國滅燕的“大功臣”之一……

秦滅六國之戰,每一仗都不簡單,其難度要超越華夏曆史上任何一個封建朝代。

因為秦國要面對的是六個制度已然十分完整的國家,哪怕每個國家都有腐敗,欺壓民眾的現象發生,而且極為嚴重,但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願意自己的國家滅亡,並不代表每個人都願意當亡國奴。

很多百姓依舊對自己的國家很認同。

這個世界很奇怪。

有時在這個國家受盡了恩典,享受盡了數不清的榮華富貴的權貴和政客們賣著國。

而恰恰是那些幾乎一切都被不公正的待遇奪走的百姓們,卻依舊傻而又深沉的愛著他們的祖國。

都說治國難,政治難,遠遠不是見識短淺的平民百姓可以理解。

可這豈能成為貪汙腐敗乘風,賣國求榮成風的理由?

這些貴族們一邊享受著燕國帶來的榮華富貴,一邊和秦國玩著曖昧,他們覺得自己很聰明。

相比較那些只配做牲畜的百姓,他們太聰明瞭,就連秦國都要花費重金收買他們。

而且其他人都賣國,和秦國搞曖昧,他不做,豈不是對不起自己?

就算秦國滅了燕國,投降以後,他們依舊能有富貴可享。

可最終當燕國亡了,嚴苛的秦法讓這些貴族驟然之間處於了一個極為不適應的狀態。

所以他們又要一邊拼命的反抗秦朝,一邊後悔“當初戮力以匡天下,何至於此?”

以妄圖讓他們可以重新回到原來的舒適狀態。

不得不說,秦王政是仁慈的,在封建王朝之中,極少有將對方王室人員留下的人,例如後世滿韃子朝,一個朱三太子案,就殺了多少人?

嬴政太仁慈了,如果是田言,這些六國的遺老遺少們都得死。

這或許就是田言作為一個小人物的心思,畢竟這個時代的水很深,她前世從書上了解到的,今生看到的,也不過冰山一角。

秦王留下六國的王室和貴族們也許存了彰顯自己仁慈的心思,也或許有藉此收六國民眾之心,招攬六國人才的意思。

但嚴苛的秦法或許能為這個時代的百姓帶來一條出路,可觸動了這些貴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