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八國聯軍攻入,許多列國到處搜刮搶奪,後來一個姓蔣的翻譯,他看懂了那些東西,然後告訴了一個西方掠奪者,那人從王道士手中以極低價格,騙走了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裝箱就花了七天時間,最後裝了二十九個大木箱,僱了五輛大車,用了十五匹馬來拉走。

據說這筆交易,總共是三十英鎊。

王道士還揮手向斯坦因告別,覺得這人很大方,斯大人是個仁慈大方的佈施者。

朱以海一聽到敦煌石窟就不由的想到了那個王道士、蔣翻譯還有斯大人。

此時那石窟裡,那萬卷經藏,甚至唐僧三藏取回來翻譯的經書,應當也還在裡面封存著吧。

據說敦煌的石窟最早是在前秦建元二年,由樂僔和尚創鑿洞窟,後來法良禪師接續建立,到北涼時期,這裡形成了小型僧侶社群,最初這些洞窟只是做為隱士僧侶修行之所,後來發展為服務於附近興起的寺院。

中國之於西域,當始於張騫,始於霍去病,經漢代的不斷經營,才有了西域的絲路繁華。

後來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中原內亂,但西域依然還有許多漢人子弟。

前涼張駿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已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併,稱做沙州。

唐代時曾在沙州城內常駐豆盧軍三千三百,隸屬駐涼州的河西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西域諸軍回師中原,使的河西被隔絕,最終被吐蕃佔領,在張議潮起義後,河西的漢兒們聯合各階層和各族,仍然堅守百餘年,最終被回鶻佔領。

再後來是蒙古西征,然後察合臺汗國,再葉爾羌汗國。

明初駐防關西七衛的蒙古人東遷隴右,成了後來的裕固族,回鶻人隨葉爾羌佔據此地,成了信奉**的纏回。

不過到此時,洪承疇、吳三桂、李成棟、張勇、趙良棟、高進忠等左右先鋒軍反覆掃蕩,關西七衛的纏回或蒙古人,要麼撤回北邊,要麼成了俘虜被運走。

曾經熱鬧的敦煌,一度顯得有些冷清,只有一些先鋒軍。

後來皇帝下旨,先鋒軍就地轉為屯鎮,給所有將士賜田授地,甚至還給他們賞賜了些纏回俘虜為奴,把一些纏回女子給他們做妻妾,又把奪取的一些牛馬等分授給他們。

讓他們建立起屯堡、屯莊,為大明守住這些綠洲。

先鋒軍搶掠的那些戰利品,皇帝也沒有追究,還鼓勵他們把家人、族人接來,來了後也一樣分田授地。

當朱以海率御營禁衛抵達敦煌的時候,這裡很熱鬧。

有西域各汗國的汗王、臺吉們早已經先一步到來恭候皇帝,也有葉爾羌國的使者,還有先鋒軍和他們已經遷來的家卷等。

黨河穿過敦煌城而過。

黃沙漫漫,敦煌城堡外,到處都是連營帳篷。

漢唐時這裡曾也是佛教中心,是各方朝。

之地,貿易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沉寂多年,如今皇帝西來,諸汗來朝,再次熱鬧起來。

漢唐的西域輝煌文化,居然要從敦煌石窟裡去尋找點滴了。

敦煌城南的鳴沙山東麓斷崖的那些石窟,歷經千餘年,見證了這裡多少的興衰。

漢人來了,又消失了,如今又來了。

“鳴沙山石窟裡的壁畫、佛像等好好保護起來,那些不僅僅是佛教的東西,也還是歷史文化的積澱,留給後人吧。”

也許將來蒙古人不用跑去*藏熬茶禮佛,可以直接來敦煌朝*呢?或許將來也可以讓這裡成為西域中亞恢復佛教的*地,讓西域各族色目人都來此。

“敦煌土地肥沃,物產饒多,先鋒軍駐屯耕守,朕也另調御營駐紮防守。”

明朝曾把敦煌視做為偏僻邊陲,人稀路回,比之嶺北荒惡尤甚至,將此放棄。但在朱以海看來,敦煌是前哨*地,是絕不能放棄,不可多得的西域綠洲。

這裡的定位,就是連線西域的橋頭堡,先鋒軍改為屯墾*團,然後再調御營駐防,屯墾*團發展農業,也可以戰時為兵閒時為農,以農業供給駐軍和商貿。然後發展貿易,甚至是手工業、礦業林業等,前途還是會很不錯的。

為了能夠讓這裡儘快恢復,朱以海甚至還調整了對**的一些政策,把一些**俘虜分給屯兵做農奴。

同時對駐紮在這裡的御營兵士,更分給更多的田地,給更多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