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長安亂(第2/4頁)
章節報錯
在地方鄉里,他們就相當於漢人裡計程車紳族老們,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時間久了,這些阿訇們就出現了世襲地主教長。
形成了回回裡的門閥,其特點就是阿訇們擁有的威名權力大,他們以地主身份收租,還透過唸經盤剝教徒,透過世襲相傳,代代積累,這些教長便形成了門閥。
陝甘新教就有四大門宦,地位無人動搖。
不過這種現狀,也引的一些回人不滿,於是有人創立新的教派新的門宦,另起新旗幟,主張只誦默經文,不需要交羊、布這些給教長,於是在明末這個哪哪都亂哪哪都天災兵禍不斷,大家都受困受窮的時候,各種新教派極受歡迎。
幾乎只要有人站出來登高一呼,自稱是從聖地朝聖回來,得到什麼聖諭建立新派,立馬就會有很多人擁護支援,這種情況,那些大小門宦自然不肯,於是便會指責這些人是異教徒,號召回民攻擊。
雙方經常會因為新老教派之間的矛盾,發生械鬥。
這使的陝甘地方的形勢就更亂,加上之前農民起義,後來順軍攻佔陝甘,再又清軍入關攻奪陝甘,再到吳三桂據陝,米喇印、賀弘甲據甘,各方你來我往的交戰,夾在中間的漢、回百姓也都遭受其亂,更是加劇了混亂。
在這種局勢下,地方府縣也基本上失去了地方控制權,下面的回回新教之爭鬥毆也好,漢回之間械鬥也罷,根本管不了也沒人管,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而米喇印丁國棟他們舉旗叛明後,更是到處傳貼,號召西北迴民起來造反,要讓甘肅成為甘肅人的甘肅,要在西北建立一個回回國。
一時間,越發混亂了。
臨潼縣有不少回莊,現在已經發生過好幾起回漢村莊械鬥了。
其實明末時已經有很多人對於回回有了提防,如早年陝西巡撫曾上疏奏報,稱回回左道惑眾,律有嚴禁。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另定宗主,自為歲年,黨羽眾盛,濟惡害民,請概令出教,毀其禮拜寺。
甚至在朝堂上,有許多大臣眼裡,回回與漢族別無二致,他們說漢話穿漢衣,所以認為回回不過是一小部份具有特殊宗教習慣的漢人而已。
紹天朝的從龍元勳顧炎武,更是直接上書,說惟回回守其固俗,終不肯變,結成黨夥,為暴鄉間,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訓其頑獷之習。
只是到了晚明後,大明朝內憂外患,回回雖已成患,但卻還排不上朝廷最當急的,一拖再拖,結果就被放到一邊顧不上了。
直到農民起義席捲天下打進北京,東北女真一步步殺進關中,大明朝也還沒能騰出手來顧這些。
只是大家也沒想到,朝廷終於出手了。
吳三桂交出兵權,徵召入朝,朝廷已經派來了總督、巡撫,又有御營入關,各府縣官衙也都陸續有新官上任。
這新知縣一上到任,就頒了此告示,漢民們紛紛圍觀叫好。
眼下回漢衝突厲害,特別是在米喇印的傳貼挑動下,更如干柴澆油,有點火星子就著。
以前回漢爭鬥,官府基本上不管。
現在終於有人管了。
縣衙內,新知縣趙炳正在與縣丞、縣尉、主簿,還有各鄉鎮的鄉鎮長、保長,巡檢,縣團練營的大小官員們議事。
“報,老爺,出事了。”
一名班頭進來稟報。
“何事?”
“灞橋鎮打起來了,好些個回漢村莊大械鬥,已經死了幾十人了,還在打,四面的回漢莊子的人都還在往那邊趕,有回回已經喊出口號要奪取灞橋,佔領臨潼,響應米喇印。”
知縣趙炳一聽,啪的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這還得了,趕緊召集團練,並向省巡防警備營報告請援,還有向長安上報。”
“縣尊,區區村莊鬥毆,咱們自己解決就好,用不著直接捅上去吧?”一名吏目還勸說。
“哼,鬧這麼大,還大事化小?這什麼時候?聖人的旨意白貼了嗎,既然敢頂風作案,還敢勾結叛軍,那自當嚴厲打擊,一網打盡,要快,要狠。”
趙炳甚至都沒問因何而起的械鬥,既然回回都已經敢喊出佔領灞橋鎮攻佔臨潼縣,響應米喇印的大逆不道口號,那還問什麼,先剿滅了再說。
“取本縣棉甲、鳥槍和腰刀來,本縣要親自上城督防。”
趙炳是秀才出身,但當初是在御營軍隊裡做過文官副職的,打仗他可一點不怵。
披甲提銃上城牆的時候,他才詢問起因。
事情也不復雜,就是之前吳三桂佔據關中時,招募了不少兵勇,其中有回也有漢,後來藍武關吳三桂交出兵權入朝,他的兵馬被朝廷大部份遣散了,部份則收編整頓其它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