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把門又關上。

“幸好這屋裡有火炕啊,要不這在外面凍上一宿,不得凍成冰棒!”兩個浙東人,雖然在江南年年也幾乎能見到雪,但什麼時候見過這樣的大雪,更別說這個季節,就有這種大暴風雪。

“還是火炕舒服啊。”浙東是沒有火炕的,頂多燒個炭盆烤烤,但在這冰天雪地,要沒火炕,那真的挺不到冬至去。

這種鬼天氣,也不用擔憂女真韃子或是蒙古韃子來襲,畢竟這又是大雪又是暴風的,誰敢在野外行軍?

不說凍僵硬,這風估計都能把人吹跑。

這個時候他們在瀋陽城裡,還能烤著火坐在暖炕上避風雪,韃子們真要是來了,估計到城下也凍僵了,還如何攻城。

況且,他們之前已經橫掃下遼河平原,北至鐵嶺,西至彰武,東至渾河上游(清原),都是明軍收復駐軍,距離瀋陽都還有三百里。

這種天氣,除非他們會飛,否則不可能來到瀋陽城下。

就算是鐵嶺、開原、彰武等外圍前線城堡,明軍也不用太擔憂,因為這天氣襲城,那是找死。

“這天,也用不著出門了,咱們哥倆還是在這裡溫一壺紹興老酒,再來盤松子,坐炕上貓冬吧。”

“嗯,這大風雪,就算穿上貂皮衣和鹿皮靴也扛不住啊。”

“咱們在屋裡換上件黑貂皮衣,對著北邊方向迎一下就好。”

“秋後問斬,咱現沒人可斬了,都省了吧。”

瀋陽做為韃子曾經的都城,定名盛京,也叫奉天,後來入關,便改為陪都,雖然降為陪都,但瀋陽城仍然還能看到韃子從遼陽遷至瀋陽定都後,對這裡經過一些擴建修整,使的這座城十分雄偉。

齊整的灰色方磚,高大的門樓,威嚴的垛口,曾經的瀋陽中衛城,後來的盛京城,如今仍復舊名瀋陽。

瀋陽城是明朝經營遼東時的重鎮,軍政合一的衛城,他在設計之初就被規劃為一王五衛的駐防重地。

瀋陽城始建於唐,稱瀋州,瀋陽,瀋水之陽。元代置瀋陽路,金元時期的瀋陽,是夯土城牆。

明初擴建改築,才變成青磚包砌。

洪武十二年,招撫了瀋陽一帶,由此瀋陽及周邊逐步納入大明統治。

洪武二十一年,重修瀋陽城,修好後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四門。

朱元璋以藩王守北邊,防蒙古南下,在北部封了十三位皇子為藩王鎮守,而在遼東,封了三王,廣寧的遼王,開原的韓王,以及瀋陽的沈王,第二十一子朱模。

瀋陽除設中、左、右三衛,後來又增設中屯衛和中護衛,於是形成了一王五衛。

三位藩王,遼王統領遼河以西,沈王統領遼河以東,而韓王坐鎮開原,統領的是鐵嶺以北的三萬衛、遼海等北部地區。

沈王坐鎮瀋陽居中,可左右策應,以保大明統治遼東。

只是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後,讓這一策略破壞了。

在萬曆年間,雖然又加固了瀋陽城,對城門加築甕城等,熊廷弼明末兩次巡按遼東,也重點加固了遼東城,他還興建軍屯,每年在八萬兵額中用三分人力來屯田耕種,當年就獲米一百三十萬石。

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迅速惡化,朝廷再啟用熊廷弼宣慰遼東,可他還沒出京,開原失守,他剛出山海關,鐵嶺衛又失守,瀋陽一帶的城堡的軍民紛紛出逃。

熊廷弼卻頂著風雪到達瀋陽,還去撫順等地巡視,斬殺逃將逃兵,誅殺貪官汙吏,勸返百姓屯民,還給遇難將士百姓舉行公祭,又舉行閱兵儀式,修繕城池,分發武器,排兵佈陣,才終於穩定了遼東局勢。

可到了天啟元年,他苦心經營的瀋陽城卻在後金的進攻下,連一天都沒撐下來就被攻佔了。

皇太極繼位後,重新改造瀋陽城。

將城牆加高城寬,把四門擴建為八門,原來的十字大街,改成了井字大街,瀋陽城中心標準的中心廟還在。

原來二丈五的城牆,也予以修建、加高,牆體用條石和大青磚加固,設垛口六百五十一,八門又各修敵樓一座,城四角各設角樓一座,護城河也由兩代改為一道。

還完善了城內排水系統,改造後形成內池七十二處,水不外洩。

整個城池其實沒變大,但改造後,面貌變化巨大,這次工程修了五年,耗費了許多人力財力。

在改造了瀋陽城後,也開始修建外城,在瀋陽城外又修關城,只是工程較大,所以斷斷續續的修,儘量不耽誤農時和用兵,修了多年,基本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