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欲與天公試比高(第2/4頁)
章節報錯
曾經的復社四公子,那也都是極為才華的,這詩的好壞他們自然也是一眼便知,確實大氣磅礴,胸襟豪邁。
“那句欲與天公試比高,透露了許多啊。”
面對著幾位好友,冒闢疆也是沒什麼保留,直言道,“我覺得皇帝立大皇子為太子,而不立九皇子,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嫡長不嫡長,與真嫡假嫡無關,當今天子是何等英雄帝王?
硬是在這殘破傾危的江山中,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短短不到五年,就盡復中原。
這等本事,就算是太祖復生,也沒這般雄闊啊。
雖說才起兵數年,可不僅軍事上驅逐了韃虜,而且他不是簡單的收復江山,而是推行了這麼多新政,今日大明江山雖復,但其實與以前的大明朝其實可以說不一樣了。”
幾人點頭。
如今的紹天朝,倒可以說跟當年劉秀光武中興一樣,立都洛陽的東漢朝,與立都長安的西安朝,雖都是劉家人建立,但連基本的國策都不一樣了。
西漢一直是抑制打擊豪強的,但劉秀卻是聯合豪強建立的東漢。
冒襄認為皇帝推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制度上更是處處復古秦漢唐宋,這裡面也透露著皇帝的雄心壯志。
既要恢復漢唐舊疆,甚至也要如漢唐一樣開疆拓土,更要如漢唐強盛,也要如兩宋經濟富強。
而他做為中興天子,權威無上,擁有大明朝不弱於朱元章的專政大權,這樣的皇帝,又有那樣的雄心,那他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上,就絕不會如普通皇帝那樣只會按嫡長制來選。
“皇帝其實是要立賢。”
“大皇子尋回來後,皇帝沒立他為太子,九皇子出生後,也沒立為儲君。為何是現在立大皇了為太子?偏偏是皇帝親自帶在身邊教導了一年多後的現在?“
“都是因為大皇子由皇帝親自教導後,其表現得到了皇帝的足夠讚賞,皇帝不止一次的公開稱讚大皇子性格堅毅堅韌,說他小小年紀經受了磨難考驗,還說他聰明好學,知上進,誇讚他賢,這些都已經透露了。”
皇帝要立賢而不是立嫡立長。
立嫡立長,確實是一條極重要的繼承製度。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繼承人立的是誰?誰又最終繼承了他們的帝位?”冒闢疆反問。
大家不免陷入沉思,一語驚醒夢中人。
皇帝也是要分成三六九等的,如祖龍始皇帝,那是皇帝之始,漢武帝更是能夠永載史冊的大帝。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那種萬里挑一的皇帝。
他們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他們不是一般的規則遵守者,而是規則的制訂者。
秦始皇就沒立長子扶蘇為太子,最後也是胡亥做了皇帝。
漢武帝一代雄主,先是廢了皇后陳阿嬌,立了曾是姐姐家歌妓出身的衛子夫為後,其所生嫡長子劉據七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可最後卻起兵造反失敗被殺。劉徹晚年也是立幼子為太子,還立子殺母。
天可汗李世民自己是靠玄武門兵變殺兄囚父奪位的,他一開始也是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可後來卻還是把當了十六年太子的承乾廢了,廢太子後也沒立嫡次子李泰,反而是最後把儲位給了最後一個嫡子李治。
趙匡胤也是雄主,雖然有人覺得好像功績不高,但能終結五代亂世的人,又豈一般,雖然他死的早,沒能收復幽雲,但也只是可惜死太早,不那麼早死是有可能收復的。
他在世時,長子早夭,次子趙德昭雖賢,卻只初授防禦使,死前都沒給兒子封王,更別說立為太子,
最後帝位被親弟弟奪去。
這四位皇帝尊崇的偉大帝王,結果沒有一個是嫡長繼承皇位,秦始皇是次子,漢武帝是庶幼子,唐太宗是嫡三子,宋太祖是胞弟繼位。
嫡長子制,最根本的原因是穩定,因為嫡長子基本上沒太大爭議,而如果立賢爭議大。
但是,對於那些開創王朝的帝王來說,他們雖然很想開個好頭,但開國之初往往形勢更加複雜,需要強有力的繼承者,才能把王朝發揚光大。
秦始皇、隋文帝甚至是西晉武帝這幾位開創大一統的皇帝,他們開創的大一統王朝,都是出在第二代繼承人上,秦、隋甚至二代而亡,晉武帝立了個何不食肉糜的太子當皇帝后,也是折騰出八王之亂,把西晉朝折騰沒了。
甚至劉邦開創的大漢王朝,他立的嫡長子劉盈,在他死後由母親呂后等扶持當了皇帝,可大權卻盡為呂后所掌,呂世亂漢,甚至差點把大漢給篡奪了。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秦漢晉隋唐宋,開國皇帝立的太子不是死就是廢,唐太宗和宋太宗還都是靠自己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