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正月朱以海都非常忙碌,每天都要接見大批的官員,地方督撫、布按,分巡、知府,都是成批的一起召見。

又得抽空見各方使節。

還要召見統兵將領們,忙的朱以海都上火,滿嘴泡,喝水都疼。

偏偏皇后還在跟他嘔氣,越發讓人著惱。

好在文安之為首輔兼首席總理大臣,辦事能力確實比宋之普要強,許多事情他都能處理的井井有條。

直到初八,朱以海才有空召見了臺灣的一眾官員。

聽他們做了番仔細的報告,講了如今的發展,以及面臨的各種問題,財政問題,藩社問題等。

有朝廷全面支援政策,臺灣的發展其實是飛躍式的,前年臺灣的漢移民才總共三十來萬,今年已經剛好突破了一百萬。

這得益於朝廷的各種政策支援,鼓勵大家拖家帶口移民,甚至還給安家費,讓大家圈地墾荒,提供各種移民貸款。

吸引了許多內陸百姓過去,尤其是福建百姓,福建多山少地,造就福建人喜歡外出闖蕩的性子,以前禁海,大量百姓下南洋,甚至去做走私做海盜,早年顏思齊鄭芝龍他們經營臺灣的時候,就有許多百姓跑去墾荒了。

不過早前就只是去墾荒,青壯過去,基本上不帶家小。

而現在朝廷鼓勵直接移民落戶,甚至還鼓勵漢移民與島上平原的熟藩通婚,連之前荷蘭人留下的那些奴隸,也有不少給予了他們自由和戶籍。

可臺灣的這些地方官員們,卻還覺得人口太少了,畢竟設了一個道,下面有四個府。

可一個府現在也才二十來萬人,這其實也就一個縣的人口。

現在朝廷這邊的要求是,滿萬戶人口可以增設一個縣,他們都希望能夠增加人口,增設縣鄉。

冒闢疆提出的治臺方略,移民、招商、開山、撫藩這幾條,朱以海覺得最直接到位。

如今移民的規模慢慢降下來,成本在提升,轉而加大商屯確實是不錯的辦法。

“朝廷可以出臺政策,鼓勵商屯,許他們到臺灣承包土地墾荒種植,許他們種植甘蔗、棉花、菸草、茶葉、桑葉等,許他們自由招募僱工或是買奴種植,給予稅賦等優惠。”

朱以海沒有直接如冒襄提出的那樣直接允許圈地商屯,而是跟採礦一樣搞承包經營。

允許商民劃地墾荒,但需要取得承包執照,以五年或十年為一期,到期可以續租,但墾荒的土地所有權仍是國有,而不是直接墾荒了就是自己的。

這是與民墾的區別,百姓墾荒的地,只要在其限額內就是自己所有,可以辦理地契存檔,一丁可墾百畝。

但商屯性質的,雖不限額,但商屯為承包租佃性質,沒有所有權。但可以保證長租,甚至是優秀租佃權,以五年甚至十年為一期,只要地不荒,就不收回。

甚至新墾荒的商屯地,還可以前期租賦的減免。

這樣做也是加個保險,防止臺灣的地一下子全被圈佔了,以後移民無地可有,豪強如果圈佔了大部份的土地,是會有嚴重後遺症的,所以也不能只顧眼前,必須得放眼長遠。

先來的移民,允許他們挑選好地墾荒,給的田額也高,一丁百畝,甚至女子,未成丁的男子也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田額。

如果他們能夠耕的過來,那麼一家能佔有幾百畝地,實行輪耕,新墾荒地產量雖低,也能有不錯的產出。

後面的移民,肯定慢慢的就沒有那麼多地可墾,到時有田額也佔不了那麼多地,那也是必然。

就好比內地,尤其是在地稀人多的地方,許多百姓也就幾畝地,甚至絕大多數一畝自己的地都沒有,只能成為地主的佃戶。

人人有地,人人都是自耕農,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最終必然還是金字塔的結構,一二成的地主,佔有七八成的土地,剩下八九成的百姓,卻都只能是地主的佃戶。

大亂過後,能夠重新分配一些土地,緩解一些土地兼併,但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強盛之時,對外開拓,征服新的土地,移民分地,也能讓不少百姓獲得新土地,成為新的地主或自耕農,但這的前提,也是原土著地主失去土地,淪為奴隸或是佃戶甚至是被消滅。

臺灣懸於海外,有不少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這塊寶地是相當難得的,這樣的地方並不多,而且就算是臺灣,也得面臨島上土著的威脅。

朱以海的少府監名下,有最早上島墾荒的皇莊隊伍,到如今,已經擁有皇家莊園稻田七萬五千多畝,甘蔗、棉花、菸草園十二萬多畝。

朱以海的皇家莊園是島內最大的地主,採用的基本上都是奴隸、僱工種植,奴隸來自戰俘,也有不少原荷蘭人留下的奴隸,還有從南洋等地買的奴隸,僱工則有許多是之前招募的流民。

皇家莊園有這麼大規模,也與他下的本錢足有關。他一開始就是全力發展,投入血本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