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通牒(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三桂最終的降清,其實跟許多遼東將領的降清一樣,基本上是必然的,滿清向來厚待歸附者,尤其是對遼東將領,而順帝李自成他們雖奪取北京,但他們是農民軍,本就被吳三桂等瞧不起,二來他們入京後的那些表現,也更加讓吳三桂認定他們成不了事,所以他在北京城破前故意磨蹭,在城破後的左右搖擺,其實都只是在權衡利弊,計算得失罷了,都只是為了保全手上的兵權,以做為政治資本。
只是山海關一戰,他還是被多爾袞算計,導致傷亡不小元氣大傷。而之後清軍入關後,兩路南征,幾乎是勢如破竹的攻滅李自成和南京弘光政權,也讓吳三桂只得乖乖順從。
在朱以海剛起兵之初,其實吳三桂心裡還是很高興的,不是高興故國崛起,也不是感念舊主之恩,完全只是覺得若是明朝能夠在江南站穩腳,那麼他這樣的貳臣降將,其實就更有生存空間。
畢竟狡兔死,走狗烹。
只是吳三桂也想不到,這朱以海會這麼勐,短短几年就收復兩京,將韃子驅出關外,這完全打破了他曾經封鎮雲南,以及後來想割據關隴的美好幻想。
到現在這個地步,他其實也沒多少討價還價餘地,可吳三桂終究年輕,才三十多歲的他,又哪捨得交出陝甘,甚至交出兵權呢?
不到最後一步,總還存幾分幻想。
“既然尼堪等拼死頑抗,不如朝廷派兵入關協剿?”朱以海笑著道。
吳三輔趕緊回答,“家兄說關中殘破,缺糧少餉,難以供應更多兵馬。如今尼堪雖欲魚死網破,但家兄與關中將士們拼命圍困,暫時還能守的住。”
朱以海呵呵一笑。
“朕也不能袖手旁觀,既然吳三桂暫不需朝廷出兵援剿,那朝廷便支援些糧草吧,朕派陝甘總督虞大復從漢中前往長安,並從各地調拔錢糧入關中支援。
吳三桂就專心圍剿尼堪,負責軍事好了,民政稅賦這些,便由總督虞大復等文官負責。”
“讓他安心打仗,糧草、軍餉,朕讓虞大復負責兼理。”
朱以海輕飄飄幾句話,順勢還是撕開了一道口子,正式要派官進入關中,接管民政稅賦事務。
吳三輔無法當面拒絕,他已經拒絕了皇帝出兵入關中的要求,皇帝也收回了,現在再拒絕皇帝派總督去負責行政兼理糧餉,這就說不過去。
本來吳三桂能這個時候讓他帶兒子來京,也是無奈之舉,形勢比人強,沒有多少本錢了。
特別是山西河北被明軍收復後,尼堪他們徹底的被困在藍武道山裡了,現在成了困獸,吳三桂既不願意跟他們硬拼,甚至想收編他們,但尼堪他們哪願意。可他們又無處可去,吳三桂也只得守住藍田關,跟尼堪他們對拼。
“朕再給吳三桂半年時間,若是半年還不能解決尼堪等殘軍,到時朝廷出兵。”
朱以海定下一個時間表。
也是給吳三桂最後一點考慮的時間,若是半年內,他還不能真正歸附,那等待他的不會是好結果。
吳三輔這次入京,又送黃金又送人質,也是還想討價還價,吳三桂希望皇帝讓他帶兵去雲南,廣西也行,他願意去鎮守邊疆,其實就是還想要一塊獨立地盤。
想當一個割據藩鎮。
可朱以海怎麼可能答應。
想當初李自成招撫吳三桂,開出的條件是給吳襄和吳三桂父子兩個侯爵爵位,再賞賜吳三桂黃金一千兩,白銀一萬兩,錦緞一千匹,另賞關寧軍白銀四萬兩為犒賞,投誠後,再一次補發四個月口糧。
吳三桂向多爾袞投降,提了三個條件。一是要清軍打敗李自成後,幫忙找崇禎三個兒子,然後讓他們在南京重建大明。第二是要求打敗李自成後,雙方以黃河為界,互不侵犯,其三是希望清軍入關後不要侵犯大明陵寢。
其實這三個條件,也暴露了吳三桂的狼子野心,他提的這三個條件,已經是以中原代表自居,所謂在南京擁崇禎之子重建朝廷,就算清廷真的答應,甚至同意劃江而治,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吳三桂立崇禎之子為傀儡,成為中原實際控制者,以後圖謀篡位。
多爾袞倒是痛快的答應了下來,然後轉頭對他也提了一個條件,讓他與部下剃髮。
表面理由是中原漢人都是一樣的,說打起仗來,到時吳三桂部下和李自成部下都是一樣的不好區分。
但真正目的大家心知肚明,最後山海關大戰時,多爾袞還故意擺吳三桂一道,故意坐山觀虎鬥,讓吳三桂跟李自成拼的兩敗俱傷時他才出兵。
此戰後,吳三桂的那點算計也就再無用處,實力大傷的他又剃了頭髮,誰還再把他當成漢人?
此後也只能任由清軍驅使。
“朕希望吳三桂能夠早日平滅尼堪等,早點凱旋。下半年,朕便會遷都北京,到時朕在北京恭迎他凱旋,朕先加他少保兼太子太保,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等他凱旋還朝,便履任新職。”
不管是吳三桂想去雲南,還是廣西,甚至是繼續鎮守關隴,朱以海都已經明確的告訴吳三輔,讓他回去轉告吳三桂,這不可能。
他若能識時務,那麼最好的結果但是回京恩養,當然若是表現的好,將來也可能跟土國寶馬國柱等那些降而復歸的將領一樣仍任要職,但關寧軍這支人馬,是不可能再維持保留的。
現在皇帝給吳三桂半年時間考慮。
這個問題,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餘地。
吳三桂若能識時務,仍不失高官厚祿,仍然可以繼續做個國公,他麾下的那些關寧軍將領,也一樣還能維持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