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建議其實沒錯,避實就虛,悶聲發大財嘛。

上次賀弘器等在隴右舉義,就很迅速的震動關隴,清軍此時在甘肅一帶,其實還沒什麼實質力量,大多都是新降歸附的原順軍、明軍等,統治並不牢固。

只是張大鵬卻沒想著說此時去趁機佔地盤什麼的,他堅持認為應當先聯合西營一起打韃子,不能任由韃子把西營給幹趴下了,否則,西營趴下了,那下一個就是明軍了。

這路線之爭,最終還是張大鵬這位提督說了算。

不過因為賀弘器等的堅持,張大鵬最後也做了些讓步。

比如在不動現在已經整編好的行營八千戰兵的情況下,不管這十六營兵能不能打,起碼現在不能再動了。

賀弘器他們想西進,那就讓他們去,他們可以再整合先前剩下的一些兵馬,重新部署。

比如賀弘器可以新立一個蘭州協鎮,李明義可以立一個西寧協鎮,郭君鎮可以立一個涼州協鎮,劉文炳可以立一個靖虜協鎮,王元立張掖協鎮,馬德立洮州協鎮,蔣登雷立一個岷州協鎮,反正可以以協鎮副將身份,自己去拉隊伍。

至於到時能不能打下地盤來,這個靠他們自己,甚至糧餉器械等,也暫時得全靠自己。

這個提議一出,賀弘器幾人居然都同意了。

雖然他們幾部中的精銳被並進了行營,但他們可以帶走自己的小部份家丁,再帶走一些心腹將校,之前整編時,他們也還有一部份兵沒編進御營,這些兵部份遣散,部份則是改編成地方鎮營甚至是鄉團,現在重新劃分到他們名下。

一人先給他們三千兵額。

賀弘器等人都願意西征。

張大鵬也明白這些人的心思,一來他們主要是順營舊部,跟張大鵬、劉進忠、文協吉、唐鎮邦等其實都不太合的來,甚至因為整編之事,之前也鬧的不太愉快,勉強的整合。

現在有機會重新脫離御營,再自立營伍,當然願意,何況往東去要跟韃子硬拼,剛經歷西安之敗後,他們對韃子有些畏懼,並沒信心,往西去是趁虛而入,正好搶地盤搶錢糧。

對這些人的想法,張大鵬也無意阻攔,既然無心留下,那分出去也好。

最終決定,是以賀弘器為首,新設七協鎮,七位副將各領三千人馬,組成一支西征行營,由賀君弘代署行營提督,以御營行營糧臺的文逢吉出任總監。

兩支人馬各奔東西,張大鵬的陝甘行營往東去成縣等,準備加入漢中戰場打韃子,而賀弘器等將回階州一帶重新再整軍,然後往西北去,收復天水、隴西,進軍蘭州、涼州、甘州等地。

西征行營兵額更多,但現在比較能打的都整進行營了,他們只能帶著自己的家丁再重新招羅舊部,糧餉等皆自籌。

文逢吉將向五省經略文安之和朝廷奏報此事,請求朝廷批覆同意,當然不管到時同不同意,反正是先斬後奏,先分家了。

賀弘器等人雖損失了一些兵在行營,但能得到朝廷和行營的支援認可,給他們背書,授予他們官銜番號這些,也是他們需要的,而且他們也需要行營這個靠山。

雙方各取所需。

對張大鵬而言,賀弘器等人離開,少了一些能打的將領,也帶走了不少精銳的家丁,但他們走後,整個行營反而會更好管理指揮,更加緊密,相比之下的損失是能接受的。

他們西征,若是取得進展,同樣對行營有利。

“現在行營所有的糧草,以及備儲備的器械,咱們對半平分了。”

張大鵬主動又給賀君弘他們分了一半糧草器械,這倒是給他們意外之喜,假意推辭了幾下也就接受了。

三天後,便分家完畢。

行營總監文協吉領兩營一千人馬守玉壘關,又分兵兩千守階州和文縣,其餘五千戰兵,加上相應輔兵,都往北面成縣、徽州、兩當而去。

他們將一邊北上,一邊掃蕩沿途賊匪、降清漢奸等,也算邊實戰練兵,邊就地打糧取餉。

“保重!”

“保重!”

陰平橋頭,幾支人馬各奔東西,互道保重,烏拉拉的人馬蜿蜒行軍,這些兵馬,不管是御營行營,還是新編的西征行營,又或是被裁撤下來的新編鄉團,衣服五花八門,披甲率一成不到,火器較少,馬騾也不多。

甚至新入伍的壯丁較多。

可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卻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下,再次雄糾糾踏上征途。

而在東征的御營行營裡,尤以張大鵬的親兵營最為顯眼,敢死左營和敢死右營的一千標兵,許多都是殘疾,甚至不少鬚髮花白的老漢,可他們卻仍然鬥志昂揚,慷慨赴死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