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現在確立的十二磅主力野炮,其實就是二十八倍徑的四分之一加農,與長炮其實比較類似,所以也可以稱為半長炮。

明清兩軍的紅夷炮,其實可以說是長炮類的,畢竟本身就是從西方戰艦上打撈上來的艦載長炮。

阿道夫非常清楚這些十二磅野戰炮的威力,既兼有超遠射程,也口徑大炮彈重火力勐,甚至重量上也比較適中,能夠馬車拉著方便機動野戰。

相比起現在的三磅小炮,他可是非常想擁有幾門二十磅野炮,到時他們可就不是打輔助了,戰場上能讓步兵給他們打輔助,成為戰場主角,不管是野戰還是攻城,都能發揮大用。

不過雖然現在朝廷確立了全新的火炮體系,但裝備得一步步來,除了神機鎮是炮兵部隊優先裝備,其餘各鎮,就算都是御營主力,也得排隊來。

誰先裝備誰後裝備新火炮,就看各鎮的戰線功勞了。

大營外圍。

各營的營屬小炮們冷卻完畢後,再次發威,一發發霰彈傾洩而出。火槍手們也在連續不絕的排銃射擊。

戰場上硝煙瀰漫。

韃子傷亡很重,他們過河後,陷馬坑、鐵蒺梨、鹿角、壕溝、營柵,又重重阻攔遲緩他們的速度,讓營中火器的殺傷力大增。

當他們散開衝近,開始躍過壕溝,砍倒柵欄,衝進營中,火銃手們並沒有害怕的逃散,然後守在一段段拒馬牆後,端著火槍開火。

他們依託工事,仍堅守著戰前部署。

一哨八隊人馬,四隊火銃手,每隊十二人,四隊組成一個火槍陣,然後兩個抬槍隊和兩個小炮隊,部署在他們的兩側。

一營有四哨。

四哨並列。

在營後,還有一營。

營的兩面,也還各有營。

基本部署就是縱深比較薄,但畢竟不是野外遭遇戰鬥,這是守營作戰,所有可以依託營柵、壕溝,火銃手們雖然沒有長槍手的保護,但他們面前都有拒馬槍。

另外他們的火槍也都配有套在銃管上的刺刀,自己本身也是長槍手。

火銃手們採用的是四段射擊方式,一哨四隊,每次一隊齊射,射完第二隊接上,就這樣迴圈不斷。

雖然這樣等於火力減弱,但卻擁有持續性的壓制效果,不會有火力中斷。

鎮直屬的騎兵營、炮兵營反而都部署在營中央,尤其是炮兵還藏在帳篷裡,就是為了引誘清軍徹底深入。

做為皇帝朱以海軍隊改革的排頭兵,神策鎮經過幾輪改革後,現在已經沒有了長槍兵弓刀兵這些冷兵器的部隊,戰兵都裝備火銃火炮,只有輔營,才是長槍、刀盾。

此時只有輔營的輔兵們,拿著長槍,反而部署在第二道營柵後面,他們處於兩個戰營之間。

戰鬥很激烈。

但明軍從一開始的部署上,就沒有打算上來就用全力。

這是個陷阱,就是要誘清軍入營的,根本不怕他們衝進營中。

神策軍兩千戰兵,加上三千餘輔兵,以營為單位,一團團一堆堆的部署著,也不怕他們衝進來。

這本就不是個線性防禦。

韃子衝入營中,面對的攻擊會更強。

清軍頂著慘重的傷亡拼命衝殺,他們此時仍然還不失彪悍勇勐,是一支敢戰之兵。

他們在馬上衝鋒,有的還使用三眼銃,有的用鳥槍,更多的用弓箭,當他們靠近後,明軍也傷亡大增。

第一道營柵被衝開了好幾個缺口,滿騎興奮的大吼,如潮水般擠進來。

一支標槍呼嘯飛來。

趙小樓旁邊的張鐵柱慘叫一聲倒地,標槍插在了他的肩頭,又一箭飛來,劉隊副被射中腹部倒地。

隊長李寶泉大吼,“不許後退,穩住,聽令放銃。”

十二人倒下兩個,再放銃時,明顯有人因慌亂而沒跟上一起放銃,隊長怒罵那兩人,讓大家繼續準備。

趙小樓不由自主的往隊友旁邊靠了靠,並往拒馬後湊了湊,一邊裝填,一邊還不由的觀望左右。

韃子騎兵如決堤洪水般自缺口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