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事後,姚啟聖大仇得報,然後就半夜消失了。

原來他並不是真要降清,只是恨那姓孫的豪強做了漢奸還優勢欺人,於是跑去清軍大營假稱投降,並說自願進獻家財充軍,又願意聯絡通州官民歸附等,成功騙得貪婪的清軍信任,借了韃子兵回去,以通州知州的官威,殺了那個漢奸,報完仇就掛冠而去了。

姚啟聖本來報了仇後準備南下回老家的。

結果半路遇到亂兵搶擄民女,姚啟聖的妻子也是個俠女,尤其是武藝了得,力能舉起大石臼,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姚啟聖只好一起出手,殺死了那兩個亂兵。

事後發現這兩兵是大將方國安部下,又聽聞方國安馬士英等到了紹興,姚啟聖於是只好又避往蘇州。

藏匿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也沒人追捕,便轉而開始做生意,只是世道亂,這買賣也不好做,最後倒是被楊捷徵為了幕僚,當上了紹興師爺。

雖是私人幕僚,但楊捷對姚啟聖是真不錯,之前姚啟聖肯接受楊捷的招募,其實也是因為他做買賣結果遇上當兵的搶劫,而楊捷出面幫了他,事後邀請他做幕僚,姚啟聖也就答應了。

楊捷手下有三千宣大兵,李璉、黃大來、張韜、陳洪謐等一群心腹將領也對他很是忠心,以他馬首是瞻。

楊捷對姚啟聖很尊敬,以他為謀主,事事與他商議。

“原以為這大明爛透了沒的救了,天下要改朝換代,咱們這些當兵的也就順應時勢,可誰知道這如今是這個樣子。”

楊捷感慨著。

“大哥,這世道如此,咱們不過是些當兵的,自然是順應時勢。”

“博和託不識時務,那是因為他是韃子,他沒的選擇,可咱們有的選擇啊。”

“姚兄?”楊捷問姚啟聖。

姚啟聖很年輕,二十多歲,卻是個膽大的人,看他在通州那一手就知道是個膽大心細之人。

他打量著這些綠營將領。

心中有數。

“如今既是危機,卻也是危中存生機,甚至存著富貴,且機會難得,就看大家能不能抓住了。”

“請姚兄賜教。”

“楊將軍等手底下有三千宣大兵,眼下濟南危在旦夕,相信這三千弟兄們也不願意留在這跟博和託他們一起等死吧?

而以將軍帶兵之威,將士們也向來聽從,何不率此三千甲士,一舉攻入滿城,斬了博和託、佟養甲、張儒秀這些旗人,然後以濟南城向紹天大帝請降歸附?

到時不僅無罪,還是大功一件。

如今南明勢振,要不了多久,肯定能還於北京舊都,那時不僅能再興大明,甚至還必然會打到建州,再次犁庭掃穴的,所以越早歸附,才越好。”

“而且得快,眼下這濟南城就如同是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城裡滿蒙漢等兵勇萬餘,想投降的估計不少,可別讓人捷足先登了。”

姚啟聖的話,讓楊捷心中有了決斷。

而李璉諸遊擊、參將等心腹部將們,也都趕緊勸說楊捷趕緊動手。

“時間緊迫,還請大哥早下決斷!”

楊捷向姚啟聖拱手,“還請姚兄給我們做個謀劃,我等好依計而行,拜託了。”

雨越下越大。

距離明軍最後通牒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整個濟南城中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