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王師收復淄川后,廢除了各種各樣的稅賦加徵等等,甚至還搞減租減息,公佈的新稅賦,有地才納賦,攤丁入畝,沒地連丁銀都不用交了。

也沒有什麼勞役雜役這些。

就算有地,一畝才只繳二斗四升二,還是要把田畝按肥瘦、大小重小折算成良田大畝,才是這個稅額。

實際上負擔減輕的不是一點半點,起碼是減輕了好幾倍之巨。

哪怕是佃戶,都減租減息了。

以前的高利貸什麼的,規定了最高利息不過月利三分,利息最高不能超過本金。

這救苦救難來了啊。

本來按之前韃子佔領淄川時徵收的稅賦加派等等,百姓秋收後的糧食,起碼得有一半得上繳。

如果是佃戶更慘,雖不用繳田賦,但地主會把田賦轉嫁到他們頭上,還得交租,最後辛苦一年,連頓飽飯都吃不上。

但那又有什麼辦法?

弄不好,還得被抓壯丁去修城築堤甚至當民夫運糧草守城池。

而現在,王師一來,宣佈仁政,百姓不敢相信啊,畢竟幾年前這裡也是大明統治,但當時朝廷向他們徵收的稅賦,也沒比韃子少什麼,一樣過不下去。

可現在他們看到過去那些高高在上計程車紳豪強地主們,一個個灰頭土臉,老老實實,也覺得這回朝廷不一樣了。

看著士紳地主們又是繳納地丁銀,又是主動捐義倉糧什麼的,剛收了秋糧的百姓們,總有些不太自在。

以往到了這時,地主啊官差啊,就開始下鄉來催租逼稅了,但現在沒人來了,反而一遍遍說免除欠繳,今年免除地丁銀等等。

大家反而都不自在了。

最後村裡的老少爺們聚在曬場上商議了幾天,最終決定還是繳皇糧。

畢竟按這最新的地丁銀規,一畝地才繳二斗四升二,山地坡地旱地等還可以折算成良田,好幾畝折一畝,都是標準的稅畝,這樣算下來,其實就算山地坡地旱地,也能折到二石糧一畝的,這意味著實際上繳的十稅一左右。

特別是以前雖說三十稅一,可實際上正稅只是小頭,真正負擔重的是各種浮收、火耗、攤派、加徵、耗上耗等等,所以百姓實際負擔往往佔到十稅五,甚至更高。

如果沒有自己土地的百姓會更慘,哪怕名面上不繳田賦,但各種丁役折銀少不了,甚至加徵派灘也要按人頭來。

“我們要繳皇糧。”

“繳皇糧天經地義!”

“感謝聖皇仁政!”

鄉長看著這群鄉民,額頭汗水都不斷往外冒,他從沒想過,還有人繳皇糧這麼積極的。

最後也只好去找縣衙裡下來的書吏,這書吏其實就是他本家族侄。

“叔,咱們也沒逼這些人繳糧,聖人的旨意,官府的告示,咱們也都是傳達解釋到位的,你看他們態度明顯,是一心要繳皇糧的,這是好事啊。”

“他們要繳,那就收,咱們只要不亂搞浮收,規規矩矩的收糧入倉,然後給他們寫個條子,最後往縣太爺那一報,這也是功績一個啊。”

鄉長心想,老子這鄉長都不願意當,要什麼功績?以我舉人出身,真要願意當官,最起碼也是當個縣教諭啊,哪會當這勞什子鄉長。

不過他轉念一想,也承認侄子的說法。

他們這些士紳先前不也非要主動補繳欠繳,清退侵佔這些嗎,還主動的搞出個義倉,現在這些百姓也沒啥區別。

“各位鄉親,各位父老!”

“大家靜一靜!”

鄉長站到一處高地,雙手虛按,大聲講話。

“大家能有如此忠心覺悟,本鄉長也是非常高興,既然大家說豐收了有餘糧,要納糧進獻,那這份忠良之心,本鄉長又怎麼好拒絕呢。”

“現在開始,大家排好隊,一個個來,這邊開始斗量登記,入庫儲存。”

皇糧畝徵一斗四升二合,指的是麥稻,如果是其它的糧食,也有個專門的折算標準,相應折算就好。

鄉里的辦事員,甚至縣裡的吏員,加上鄉保甲的,一起開始收糧。